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他老老實實地答道:“龜不通兵法,練兵之道,一無所知。”
人皆有其短,莘邇從不求全責備,聞言亦不失望,笑道:“方今亂世,兵法還是要讀一點的。”
“是。”
“軍事為主,我已知道了;政治為輔,具體是什么意思?”
“軍事既然為主,政治自為從屬。”
莘邇問道:“如何從屬?”心道,“要我搞軍國,不,軍郡主義么?這怕是搞不成的吧?”
張龜卻非此意,他答道:“用兵於外,首要的條件是國內安穩。影響安穩的因素很多。放在我定西來說,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郡縣,一個是胡夷。大王為充實兵力,現行收胡之策,胡夷這邊可能會生變局;於此情形下,郡縣的穩定就越發重要了。”
莘邇拊掌說道:“君言甚是。”問他道,“如何穩定郡縣?”
“上依名族,下治鄉里。”
“哦?”
“本郡右姓,麴、高、史最盛,次者殷、陳、段、劉、樊、王,亦縣豪也。諸姓在地方很有聲望,素得百姓從附,郡內三府、三縣官寺的吏員也多是他們各家的宗族子弟。
“明公欲使郡穩,不能不依仗他們。”
莘邇笑道:“君少說了一個,最盛者應是張家吧?”
張龜肅容說道:“張金父子勾結胡酋,明公明察秋毫,不畏權勢,捕拿檻都。龜料今之郡內,諸姓必皆震恐,明公正可借此示以寬柔,寬猛相濟,可得諸姓用矣!”
對他的此策,莘邇暫不表態,笑道:“你且說‘下治鄉里’。”
張龜應了聲“是”,說道:“郡下為縣,縣下為鄉,鄉下為里。鄉里,實是穩定郡縣的基石。鄉里治,則郡縣治;鄉里亂,則郡縣亂。惟今鄉里,雖非大亂,卻有致亂的隱患。”
“是什么?”
“便是鄉里豪強。”
“豪強?”
“是。”
“你說的是塢主么?”
“差不多。我建康三縣八鄉,數十‘里’。各鄉都有塢堡,塢堡的塢主多是當地的鄉薔夫、里魁、亭長,雖然舉任自郡縣,食國朝俸祿,但無不招納亡命,侵陵鄉里,魚肉百姓;乃有勾連盜賊,行兇作惡的。此輩現在雖然還沒有造成大害,但民怨以久,不整治之,恐為后憂。”
鄉里豪強橫行的事情,莘邇有所聽聞,只是一來,他之前忙於收胡等務,暫時無暇理會;二來,他身為郡守,與鄉里到底隔了一層,情況也不是十分了解。
莘邇說道:“我居郡府,耳目不明,未知鄉里之中,何家何姓最為民患?”
“樂涫蔡氏、會水龔氏,此兩姓民怨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