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冰雪聰明,不用莘邇把話說透,就已明白了他的“第四事”。
“將軍欲換寓士為僑郡中正么?”
“正是。”
左氏的臉上頓時顯出了擔心的神色,說道:“我雖不諳政事,亦知‘郡中正’關系緊要。士子出仕之‘起家官’的貴賤清濁、士人入仕后的遷轉前程,盡皆系之於‘郡中正’所議的鄉品!將軍,此議如果提出,朝中恐怕不是‘或會有人反對’,而是肯定會遇到巨大的阻力啊!”
就像輕云籠罩遠山,又如微風波動春湖。
左氏柳眉籠翠,美目含憂的模樣,使莘邇短短地失神了片刻。
他定住心神,轉開視線,努力讓自己不去看她艷麗的面容,不去看她高聳的胸脯和不經意露到裙外,綴以五彩云霞的翹頭繡履,并努力把縈繞鼻端的清熟馥香驅逐腦外。
莘邇咳嗽了一聲,然后說道:“王太后英明。‘郡中正’此職,牽涉重大,朝中反對者的確應會不少。為了穩妥起見,臣因打算將此議分作三步來走。”
左氏像是沒有注意到莘邇瞬間的失常,聚精會神地聽他說,問道:“哪三步?”
“唐昌郡中正、故張掖太守唐交,貪贓不法,鑒品徇私。臣此次征討西域,路經唐昌時,聞當地風議,本地的士人對其惡評如潮。中正之職,本該為國舉賢、敦化地方;中正之任,本該是郡縣士人之楷模。觀唐交行為,比之惡徒且不如,玷污清選,焉能再任此職?
“臣將上書,請朝中奪其職、論其罪!這是臣的第一步。”
“郡中正”這個職務,源自鄉議,是為國家選材的,不算正式的國家官吏,九品官職里頭,沒有此官。通常來說,各郡的中正大多由現任的高官兼任,也有由致仕的本郡名士擔任的。
唐昌是個僑郡,本屬敦煌。郡中的土著大姓有兩個,一個張,一個唐。唐交便是出自唐氏。
左氏歪著腦袋想了想,大概搞懂了莘邇這第一步的用意所在,問道:“第二步呢?”
莘邇手捧笏板,垂目下視,答道:“大農孫衍,清節直道,秉性公方,名重國朝。他寓居唐昌,知悉郡士的賢與不肖。該以何人繼任唐昌郡守?臣以為可請孫大農提議。此臣之第二步。”
孫衍號為“僑士之望”,一直以拔擢寓士中的后進為己任。
莘邇往昔與他閑聊,曾試過他的意思。
他對當前定西國內,不分寓、土,郡中正幾乎全都是由土著士人擔任這種狀況,也早是不滿。
現在莘邇愿意出頭,扭轉此種局面,孫衍必然會是大力支持的。
唐昌郡的中正后繼者該選何人?把這個問題遞給孫衍,孫衍的回答不用考慮,他鐵定會舉薦寓士。
左氏微啟檀口,“哦”了一聲,說道:“將軍是想先從唐昌郡打開缺口?”
莘邇說道:“只要唐昌郡的中正能夠用寓士接任,國內僑郡的士人們應當就能由此而明白到朝廷的心意。臣料,至多一兩個月的功夫,就定會有許多在朝為官的各郡寓士紛紛上書,請求更換本郡的中正;而各僑郡的寓士們,也定會在鄉野間為此大造輿論。
“王太后,等到了那個時候,大舉更換僑郡中正的舉措,也就是臣的第三步想來便可施行了。”
左氏說道:“將軍真是聰明!天大的一場難事,就這么輕松解決啦!”
她雖是在夸獎莘邇,眉眼間則有所思。
莘邇從她的話中覺出了點心不在焉,抬頭看到了她如似有慮,問道:“敢問王太后,可是憂慮土著的士族會因而對朝廷生怨,致使朝局不穩么?”
左氏沒什么可瞞莘邇的,說道:“是啊。將軍,就像你說的,用土著士人擔任中正,對寓士確然不公;但如把中正換用寓士,土著士人會不會因此不滿,使朝局有變?”
莘邇微笑說道:“王太后,臣以為,對這一點,大可無須多慮。”
“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