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在通過戰爭已獲威望、五項政措大致得以實行的前提下,他如今給自己確立了新的政治方針。
可以盡量不再去觸碰“五項政措”以外的宋、氾、張等家現有的政治、經濟利益,此其一。
若有需要,甚至可以再讓出點利益給他們,此其二。
鞏固與麴家、孫衍的同盟,此其三。
和軍事無關的政務少插手,把精力主要放在軍隊的建設上,此其四。
總而言之,莘邇現階段的設想,就是在通過五項政措的實施,已然把他的戰功順利地轉化成為了政治資本的基礎上,見好就收,以政治上的暫時讓步,來換取他建設軍隊的時間。
關於建設軍隊。
莘邇已有了一個全盤的計劃。
首先,自便是勛官制度的創造和建立。
從此,軍隊有了自己的酬功體系,極大地便於了莘邇對部隊的掌控。
同時,因為勛官不止是空口白話,等級不同的勛官各對應了不同的政治、經濟待遇,乃是實打實的利益,也將會極大地有利於鼓舞將士的士氣和戰斗時的斗志。
其次,就是武舉的設立。
莘邇可以通過此制,源源不斷地得到各地的猛士,收為爪牙,擴充自己的實力。
同時,這項制度且有一個長遠的影響。
即是,從此次武舉中脫穎而出的王舒望等人,其家雖皆非上流,但亦無不是當地的富戶,這些人實際上代表了部分寒門階層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數百、數千人的力量加在一起,那就是數百家、數千家,延以日后,勢必將會大有助於莘邇在郡縣影響力的增強。
再次,是他已經上書朝中,奏請令狐樂,借擴建泮宮的機會,另建武學。
在上書中,莘邇以三代以例,言道:“《孟子》云:‘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授軍中名將以師任,教導兵事,此三代之遺法。方今海內凌遲,兵弱則國危。臣邇以為,宜效三代,設武學於泮宮,無事則講演兵法,有事則為王征伐。況則,射、御,亦君子之藝也。”
一則,由古至今,最重“故事”。“故事”者,過去的事。只要是前代有過的先例,那么當再提出來時,就容易得到認同。二來,現今國家的最高學府雖說不重視軍事的教育,但各軍府卻都各有學官,亦就是說,“軍校”此物,在當下已是存在的,而非新鮮事物。
故此,莘邇的這道上書,沒人反對,於日前得到通過。
相關的招生工作已在開展,招生的范圍包括軍中的中低級吏員、寒門子弟,如有士族子弟想學,也歡迎,鮮卑等胡落的胡人,只要報名,通過初試,證明認得唐文,也一概錄取。
勛官也好、武舉也好、武學也好,莘邇的這些舉措,是在為擴大自己的軍事勢力,也是為了想在隴州進一步地提倡尚武風氣。
他希望不止是底層的百姓,中層、上流的士族也能尚武。
要想讓士子尚武,只這么幾條還不夠。
畢竟,此三條之措施,不是專門面向士子的,士子大可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於是,就有了莘邇的第四條。
這一條,算是帶點強迫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