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益州,成都。
這天早晨,一個披頭散發的道人,赤足行於街上。
他戴著個方形的小帽,把眉毛畫成了粗長的弓形,雙眼描若橄欖,套了個高直的鼻套,唇上八字胡,最顯眼的是他的兩只耳朵,其外各使竹篾撐起了兩塊又長又寬的粗布,如招風也似。
這個道人的手中持著一面小鼓,一邊踉踉蹌蹌地往前走,他一面擊鼓,高聲歌道:“豺狼跳出江陽郡,頂盔摜甲紅生生。竹枝林里人如海,一朝火起命歸陰。”
成都是益州的州治,同時也是蜀中李氏所建的成秦國之國都。
城中住的百姓不少,貴族、官員更多,雖是清晨,街面上已經頗有行人。
見此人舉止怪異,聞其歌聲嚇人,行人們多以為他頭腦不正常,個個避之不及,有那好事的,跟在其后,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只見那人唱完了一曲,接著又唱道:“青衣江外路橫斜,疏忽成都火亮華。瘦狗騎馬逃吼吼,食肉老梟鬧喳喳。”
這一曲唱了,他又重唱第一曲。
兩首曲子,反復來回地唱。
這兩首曲子的歌詞,路人們沒有聽過,但調子他們很熟,是巴渝地方的巴人調。
——巴人調,是巴渝民間風行的歌謠的曲調。巴渝人祭竹,視竹為靈物、神,因此在巴人調中,每一句的第四個字后邊會有一個“竹枝”的和聲,每句的句末有“女兒”作為和聲。這個巴人調,實即后世“竹枝詞”的前身。
不過這個道人因是獨唱,故而沒有“竹枝”、“女兒”這樣的和聲。
很快,在這道人的身后就已經有百余人跟從圍觀。
圍觀者跟著道人的腳步,穿過一條條的街道,直到了城北的宮城外。
此時,日頭已高,陽光照耀在壯麗起伏的宮城上,反射出金碧輝煌的色彩。
道人一屁股坐了下來,渾然不管宮門外的禁軍兵士,也不理會已聚有數百人之多,遠遠落在后頭,不敢再繼續跟前的百姓們,用力擊打鼓面,越發大聲地歌唱。
禁軍的兵士詫異地看著他,一個軍官按刀過來。
“宮城禁地,你在這里叫喚什么?”
那道人不回答,自顧自地擊鼓而歌。
軍官打量這道人的衣著打扮,見他穿著道袍,而臉上畫出的形狀盡管詭異,卻極似他在宮中經常見到的那些陶俑、金銀人偶的模樣,一時倒也不敢造次,問道:“你是鶴鳴山的道人么?”
蜀地的百姓素來崇信鬼神,巫風熾烈,自前代秦朝末年,張氏結合蜀中的巫術,創建了五斗米道以來,五斗米道在蜀中一直盛行不衰。李氏的成國之所以能得肇立,其中的一個重要緣故,便是得到了時為五斗米道首領張道生的支持。成國建立之后,張道生被李氏拜為丞相,封天地太師、西山侯。張道生死后,天地太師、西山侯這兩個職位由他的子孫繼承至今。
鶴鳴山,便是五斗米道的祖師張氏,所建立五斗米道的地方,乃是五斗米道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