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蒙親率戰兵八千,人攜三日糧,在土著的引導下,不走大道,專行小路,輕裝疾進,撲向北邊百里外的成都。
……
南鄭城下,莘邇軍營。
李亮剛到達營外,還沒有進去,就聽到營中鼓聲齊鳴。
他側耳聽之,戰鼓敲出的,是拔營的號令。
李亮心道:“聽北宮將軍說,征虜將軍打算南取梓潼,這是要出兵了么?”
他猜得不錯。
就在昨天桓蒙軍議的時候,莘邇也在營中舉行了一次軍議。
當然,莘邇他們討論的,不是該如何攻打成都,而是該何時發動對下一個進攻方向的攻勢。
下一個進攻方向,莘邇在離開谷陰之前,就已經定下,便是梓潼郡的秦德與唐壽。
那時,褒中被克的捷報還沒有傳到莘邇處,莘邇等尚不知褒中已下。
但漢中的整體局勢已定,無礙他們對下一步軍事行動的討論。
唐艾提出:“明公從谷陰出兵伐蜀之前,已經謀定,先取漢中,再視情況而取梓潼郡的秦德、唐壽。於下,漢中五縣,沔陽、南鄭已克,褒中成甕中之鱉,所余者,成固與西鄉。成固、西鄉兩城的守兵都不多,一支偏師就可討之。換言之,漢中基本已經攻定。
“盡管桓荊州那邊,近日沒有軍報傳來,然而可以預見,在短期內,荊州兵就會與成都附近的蜀軍主力展開鏖戰。梓潼的秦德、唐壽,距成都三百里而已,此時此刻,這兩地的守卒定然人心惶惶,……明公,此我趁勢西往取之,以實現出兵前的謀劃之機也!”
秦德、唐壽,是梓潼郡的兩個縣。
后世鼎鼎有名的劍門、葭萌兩關,就分處此二縣之中。
卻是莘邇戰前為何定下了先取漢中,繼取秦德、唐壽的戰略?
這要從關中、漢中和蜀中盆地三者的地理關系說起。
漢中位在關中與蜀中之間,北邊以秦嶺與關中相隔,南邊以巴山與蜀中相隔。
從關中越過秦嶺,進入漢中,總共有四條道路,即陳倉道、褒斜道、儻駝道、子午道。
從漢中翻過巴山,進入蜀中,也總共有四條道路,是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和洋巴道。
由漢中入蜀中的這四條道路中,最重要的便是金牛道。
金牛道經沔陽,入梓潼郡,過秦德、唐壽,一路向西南迤邐而行,至涪縣(綿陽),最后到達成都。也就是說,只要能控制住這條道路西段的秦德、唐壽,就等同是隔斷了漢中與蜀中的聯系,這樣,就不僅可以保證漢中的守備,并且能夠隨時可以南下入蜀。
也正是因了此兩地這般重要的戰略地位,莘邇才會在戰前就把這兩個地方定為了攻取的目標。
唐艾說道:“明公,秦德、唐壽要地,劍門天險,桓荊州如敗,我軍縱添十倍之眾,恐也難攻下;而桓荊州如勝,秦德、唐壽一定會投降於他,也將不為我有。時不再來,當即刻西下!”
莘邇深以為然,接受了唐艾的建議。
與桓蒙孤注一擲,進攻成都不同,莘邇分兵兩路,一面傳檄北宮越,叫他打下褒中后,再去攻打成固、西鄉兩縣,一面命令三軍停止休整,於今日拔營出寨。
喜歡即鹿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即鹿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