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名山很多,峨眉山、岷山、青城山、巫山,皆天下知名,但如說到“蜀地門戶”四字,卻非劍門山不可。有句話說“蜀有重險之固”,重險者,指的即是外有褒斜、子午之險,內有劍閣之隘。劍閣,就在劍門山上,即后世的劍門關之所在地。
現在還沒有劍門關,然而只是一個劍閣,就已是一夫荷戈,萬夫莫前了。
經過辛苦的行軍,終於抵達到了劍門山北。
莘邇引禿發勃野、高延曹、羅蕩等將校十余人,馳馬登高,遠觀南邊的形勢。
劍門山據說有七十二峰。
此時看去,見那峰巒相連,蒼涼莽莽,極目而眺,只覺無邊無際。
清晨的陽光灑下,觸目所及,或是綠到發黑的高峰,或是平鋪開去的黃、紅葉海。
偶見鳥雀翔於山谷,白云朵朵,浮在其間。
綿延的眾多峰巒,有一處中斷的地方,形成了一條南北走向的窄谷,約數丈寬,可以通行人、車。莘邇瞧見一條石階小道,便就鋪在此處,蜿蜒曲折地沿著地勢向上。
這條小道兩邊的不遠處是兩座相對的崖壁,俱直入云霄,近處是碎石、土丘、灌木和淺谷,供人行走的路面極是狹窄,最寬處也頂多只能容一兩人并肩而行。
道路長有數十里,在道路的盡頭,是一座堅固的堡壘。
這堡壘,便是劍閣了。
而這條道路,基本是通過劍門山的唯一通道。
莘邇瞧了又瞧,看了再看,最終得出了結論,顧與禿發勃野、高延曹、羅蕩等人說道:“此非人力可破!”
劍閣,確然不是人力可以攻破的。
當年,今之蜀主李當的祖上與六郡流民從關中入蜀,途徑劍閣,到了這里以后,曾經發過一句慨嘆,說:“蜀秦后主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
蜀秦,是前代秦朝末年,占據蜀中的那個割據勢力;后主,是蜀秦的亡國之主。
蜀秦的后主雖然亡了國,但直到他投降的時候,劍閣,卻仍還在蜀秦兵手中。
人力難以攻破,那就暫且不打。
至於不打劍閣,又如何通過劍門山?莘邇自有主意。
莘邇回到營中,召集將校,部署命令:“劍閣隘束,不易攻取,且先舍之。
“在來劍門的途中,且渠元光擒獲了數百賨、僚土著。我從他們中的一人處聽來,由此翻過幾座大山,有條小路名叫來蘇,我軍可以經由那條道路,至青強嶺,青強嶺下,即是大道了,向南可攻秦德。等到打下秦德,再轉克唐壽,劍閣雖險,也不足為慮,其唯有投降一途了。”
秦德在劍門山的南邊;唐壽在秦德的東邊,與秦德隔著西漢水相望。這兩個縣離得很近,僅有百里之遙。——在唐壽境內,亦有一關,便是葭萌,但葭萌雖與劍閣一樣,同為著名的雄關,周邊的地理環境卻較為平坦,比劍閣要好打得多。
禿發勃野、高延曹、羅蕩等大將,隨著莘邇親見到了劍閣的險隘,都覺得此地著實難打,對莘邇“非人力可破”、“不易攻取”這兩句評論劍閣的言語,個個深表贊同。饒以高延曹、羅蕩之膽壯勇悍,也打自心底的認同莘邇繞道的決定,高延曹更是贊佩說道:“明公英明!”
莘邇命令下達,諸將應諾。
莘邇喚元光出列,溫言說道:“元光,你這回立下了大功一件,不可不賞。說來你跟著我的時日不短了,這兩年,西海、滅興諸戰,你都在軍中,也頗是立下了幾樁功勞,而於今才是個司馬,我是有點虧欠於你。這樣吧,我以軍府的參軍之職擢你,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