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蒙看時,見說話之人是楊賀之。
桓蒙大怒,心道:“哪里有你插嘴的份兒?”
莘邇瞧了眼楊賀之,順水推舟,捉羽扇指點臺下的荊州將士,笑道:“桓公,此等虎狼之士,如果列成陣型,進退隨旗,戰止應鼓,會是怎樣的威勢?我已等不及看了。桓公既請我觀兵,那就請吧?”
桓蒙心道:“我若訓斥楊賀之,非但會讓莘阿瓜看我笑話,嘲笑我御下不嚴,還會弱了我的氣勢。罷了,就讓他看看我荊州兵,是不是天下第一的強兵!”想到這里,忍住怒火,叫楊賀之歸回原位,揮手令道,“擊鼓、揮旗!”
桓蒙與莘邇剛才對話時,鼓角之聲暫停,這會兒他命令一下,鼓聲再次響起。高大魁梧的掌旗官扛起各色的令旗,趨至臺沿,握住舞動。旗、鼓一動,臺下的五千荊州將士隨之而動。
陣而后戰,兵法之常。
陣,說白了,就是隊形,是對士兵在戰場上作戰時的一種約束組織。
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甚至十幾萬、幾十萬人,臨敵作戰,如果沒有組織,那就只能是一盤散沙,人各為戰,混亂不堪,下場不言而喻。
好的陣型,不僅能夠做到上下軍令的通暢,并且通過長短、遠近兵器和戰車等器械的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陣中士兵的戰斗能力,用后世的話說,就是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據說伏羲做陣內外俱圓,黃帝改為內圓外方,孫武改為內外俱方,又有外圓內方,這幾種陣型是最基礎的。在這幾種陣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戰場環境,可以衍生組合出許多的大陣。
軍旗招展,戰鼓聲聲。
高臺北面的步卒,於各級軍官的指揮下,在一面面軍旗的帶領下,隊形變幻,彼此穿梭,首先組陣而成。
莘邇觀之,那陣整體呈長方形,前方微凸,分為三個梯層,每層皆為方陣,分為左右,由持步槊、弓弩、盾牌等兵械的戰士組成,這三層的戰士,越往后邊,兵力越多;三層的靠前兩側是游兵。三層之后,是此陣的主力,兵士的人數最眾,結為一個方陣,本陣之主將即在於此,立於將旗之下。主力之后,仍是小型的方陣,不過只有一層,亦左右并列之。
此陣名叫魚鱗陣,是春秋時的小霸鄭莊公創造的。
這個陣型屬於進攻陣型,其主導的戰術思想是中央突破,集中優勢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
千余荊州兵士,列成了此陣以后,各仗兵器,作勢沖殺,齊聲喝道:“殺!”
桓蒙問莘邇:“怎樣?”
莘邇贊道:“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
這是《詩經》中的一句詩。唐人以火為德,尚赤,戎裝俱是紅色,千余殺氣盈滿的戰卒,進戰呼喝,的確是真如火焰烈烈,誰敢阻擋與之斗?
高臺西邊和南邊的也都是步卒。
這兩部步卒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高臺北邊那魚鱗陣要大得多的大陣。
待其陣型組成,莘邇觀之,見此陣外方內圓,共有八個小陣,散布八方,八個小陣隅落勾連,曲折相對。應此陣中的軍旗、鼓聲之指揮,八個小陣中的兵卒或進或退,或者一二小陣散開,或者八個小陣聚成一陣。端得變化莫測,看的人眼花繚亂。鼓聲忽緩,八陣的士兵驟然歇止,一連串的陣型變化以后,不知何時,他們已經回到了本先的位置,近三千人揚械大呼:“殺!”
桓蒙睥睨問道:“怎樣?”
莘邇笑道:“此八卦陣,孫臏所制。生於陰陽之道,用之攻守合一,名陣也。”
八卦陣之所以了得,就是因為它那八個小陣和外方內圓。實戰中,當敵人來攻,可以小陣開合,誘敵深入,等其殺入陣中,因為陣中是圓形的,八個小陣能夠同時從任何方位對其展開圍攻,即便暫時敵堅,也可慢慢消耗,隨著時間的推移,陣中的敵軍早晚會被消滅一空。
高臺的東邊是荊州騎兵。
江左缺少良馬,騎兵不多,甲騎更少。
是以,此處的荊州騎兵以輕騎為主,甲騎沒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