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三省,門下、中書、尚書三省,現今東唐朝中都有,而且這三省的職權與后世也基本相同,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發布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顧名思義,是皇帝的門下近臣,算是個秘書機構,參與決策,并有權駁回尚書省的奏議,或連同原文一起送皇帝審批。
——當然了,此三省只是東唐朝中權力最大的三省,換言之,是東唐朝廷的權力樞紐,除此之外,東唐還有其他的幾個省,侍中、散騎、秘書、著作等。
尚書省下的六部,早在前代秦朝后期,已有“六曹”之設,到了成朝,改為五曹,再到西唐,重設六曹,不過六曹的名稱和職權反復多變,再又到東唐,而下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曹。東唐的這五曹,吏部不用說,與后世的吏部職權一樣,吏部尚書乃是時下的頭等清貴之選;祠部,掌祭祀之事,與后世的禮部近似;五兵,是兵部;左民,掌修繕、鹽池、園林等土木工程,類同工部;度支,掌會計軍國財用,與戶部的職權近類,與后世的六部相比,只少了個刑部。
之所以三省六部這種政體的原型已經較為成熟,但現下卻還沒有出現正式的三省六部制,大約是因為兩個緣故,一個,政體的發展總是需要時間的,從三省六部制的濫觴至雛形,再到較為成熟,至今已經經過了三四百年,那么再到正式的確立,尤其而今還是個亂世,怎么說也得再過個二三百年;再一個,三省六部制加強了君權,此一政體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這與當下的門閥政治相悖,兩個原因結合一起,就致使了此制到今珊珊未出。
不過,這兩個原因,在莘邇這里都不是問題。
頭一個,莘邇知道三省六部制是個什么東西,三省、六部都是什么,職權都是什么,他比較清楚,可以借此省掉幾百年的摸索實踐。
次一個,定西國內的閥族勢力本來就不如東唐,於下宋、氾這兩家頭等的閥族又相繼倒臺,剩下的麴、張等家,要么是莘邇的盟友,要么已經無力反對莘邇,門閥政治這一塊兒也不是個問題了。
所以,莘邇接下來,就準備把三省六部制在定西朝中設立、確定下來。
卻是說了,現在的政體不能用么?為什么一定要改革成三省六部制?
這自然是因為三省六部制,要遠比定西現行的政體先進。
相比現行的政體,三省六部制有三個顯著的優點。
把那侍中、散騎、秘書、著作等等各省一并省掉,或將其與三省重疊的職權歸入三省,如散騎省,掌贊詔命,典章表、詔命、優文、策文,其職權就與中書省有重復。如此,便可使朝廷的官僚體系擺脫臃腫,形成一個更加完整而嚴密的體系,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此優點之一。雖是從成朝起,到今之東唐,都沒怎么置過丞相,但朝廷的權臣往往會在“錄尚書事”的名頭下,同時兼尚書令、中書監,論其權力,實與丞相無異,正式設立三省,三高官官各自任人,便等於是三分相權,有利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強皇權,且三高官官是三個人,比起一個丞相,也更能集思廣益,此其優點之二。六部分工明確,各有職掌,有利於集權和政令的貫徹執行,充分發揮國家機構的效能,此其優點之三。
當下海內爭亂,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不是單靠軍事的。
說到底,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的附屬。
如果一個國家,通過變革,而能設計、建構出一個遠優於別國政體的制度,那么即使這個國家暫時處於弱勢,但隨著政權較與別國更高速、更具效率的運轉,慢慢的就會由弱轉強。
莘邇之所以沒有薦舉羊髦等升遷,其意圖,便是打算等三省六部制設立以后,把羊髦等人一步到位的安排進去。——莫說今日沒有舉薦羊髦等,便是“錄三府事”,莘邇也只是權且出任而已,等到三省六部制建立以后,他就會把“錄三府事”給辭掉。
這日朝會散后,莘邇略略地對羊髦等把他“三省六部制”的構想,說與了他們聽。
羊髦等人聽罷,各自陷入深思。
喜歡即鹿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即鹿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