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也許能制造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但是無法與工業社會潮水般的批量制造商品相抗衡。
如果說海南島作為一個穿越基地有什么缺點的話,就是它離開大陸實在太近,明政府在當地的統治比較嚴密,除了內陸的黎區,全島多數地方都是“王化之地”。
這樣編戶齊民多年的府縣,明政府不會輕易放棄,一定會不遺余力的來征剿他們這些野心勃勃的外來者――不管他們是新勃泥、澳洲還是另一個時空的來客。
穿越者從一開始就會面臨當地和廣東駐軍的討伐,必須抵擋過去,才能站穩腳跟。
海南還有長期的黎漢矛盾,自元以來,差不多全島平均每三年就會有一次黎民暴動,離他們穿越的1627年不到三十年前,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定安黎人馬矢暴動,儋、崖、臨黎民響應,明政府調集十萬大軍才平息下去。如何和當地的黎民和平相處,這又是一個問題。
最后,海南歷史上海盜竄犯十分猖獗,海南許多縣城不設北門。晚明的南中國海上,正是各路中外海商海盜各顯神通的時代,無論是海商還是海盜,有機會擄掠的時候都不會放過。處在海上交通要道上的海南長期深受其害。可以想像,帶著無數現代的工具和用品的穿越眾將是一只各方面都會垂涎三尺的大肥羊。
這樣看來,海南雖然基礎比臺灣好,但是要面臨的壓力也大得多。
“這樣看來,還是選臺灣吧。”在網絡會議上,聽完執委會關于海南的一些情況介紹后,有人提出說,“臺灣有瘧疾,我們可以帶奎寧,還可以帶金雞納樹在臺灣種植。至于人口,明末流民這么多,用糧食和土地作誘餌,接運幾十萬人過來不成問題。”
“接運幾十萬來,你說得輕巧,用什么運?”馬上有人質疑。
“船啊,我們可以用一艘萬噸輪穿越過去,物資和人都裝上去。整個一海上霸主,也不要什么大炮了,看誰不順眼沖上去撞它丫的。”
“準備給它燒酒精還是木炭?”
“我們自己造船好了,臺灣有得是優質原木。”
“好,那你告訴我水手哪里?”
“水手可以自己培養,到澳門招外國水手當教習。”
“笑話,鄭成功的船都是靠外國人駕駛的?最看不慣你們這幫崇洋媚外的人。”
“金雞納樹在臺灣能種活?”
“要你這么說的話,雷州半島也不能種橡膠,不也種不出來了。”
“我說的是臺灣,雷州半島和臺灣是一個維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