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都這么傳。”李奇微呷了一口茶,品了品滋味,“真假咱也不知。不過南洋公司買這么多布,總不見得是為了囤起來,必然是有出處的……”
“前天沒有盤,昨日大概也沒有?”
“正是,所以今天一開市,粗布的行情就跌了……”
“跌了多少?”
“像這種土紗制的土布,昨日我收還是兩角,今日就是一角七分三文了。直接跌去二分七文……
黎山粗粗一算,跌幅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二十,不覺愕然。這也太猛了!
在廣州,兩元錢就足以讓四口之家維持最基本的生計了。一匹布少賺兩分七文,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你收得布,現在能出貨么?”
“能,土布便宜,好出貨。”李奇微說,“只要價錢到位,總有人要。”他指著后面倉房里堆著的布,“別看土布模樣丑,又粗。愛用的人還真不少。下鄉的販子都喜歡到我這里來躉貨。”
“除了沒有大買盤之外,還有什么原因呢?”
“市面上的布匹多了自然就降了。”李奇微說道,“現在都是六月底了,下個月葡萄牙的商船就要來廣州了,到時候又有大批的印度布到港。市場上的布價還要再降一波。所以這行情,只會繼續走低呀……”
貨源充足,市場預期看空,價格自然會下降,這是再簡單的不過道理。
當黎山問起“機器紗”的時候,李奇微夸道:“這真是頭等的好紗!均勻細膩堅韌,掛在機上織布也順暢,不容易斷頭,制出來的布也細!好多作坊和機工都愿意買機器紗織布,雖然價錢貴些,但是織出來的布比土紗布要好太多了!”
“那為什么大家還是用土紗呢?”
“價錢高呀!”李奇微用一種奇怪的表情看著他,“大家都知道機器紗好用,可這價錢比土紗高太多了。再說農家土布,大多是自紡自織,有多少紗織多少布,極少外購棉紗的。”
看來機器紗和改良紗的投放并沒有動搖土布的市場,鄒山知道,現在機器紗的產量有限,還處于“優質優價”的狀態,土紗作為農村副業憑借近乎“零”的勞動力成本,依舊可以以很低的價格占據低端市場。機器紗要打垮土紗,還要靠更大的規模,更低的生產成本……
“本地紗有單獨買賣么?”他繼續問道
一般而言,封建經濟下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從原料到產品自產、自用、自銷一條龍,大部分商品也是用作賦稅,所以對于半成品貿易其實是比較少見的。
“當然有。沒有機器紗之前,棉紗都是農家自己紡的,自紡自織。沒有織機的人家就把紗賣掉--你老大概也知道,紡紗用不著什么本錢,自家有棉花就可以了……”
最原始的紡紗手段連手搖紡紗機都用不著,一個紡錘就可以紡紗。所需要的投入只是棉花和人力而已。但是織布就不同了。一臺織布機,少則幾兩銀子,多得要幾十兩,普通農戶很少置辦的起。
所以本地的土紗一直有流通,只不過流通的范圍很小,最遠不過是附近的墟市。像李奇微這樣的小布莊商人,最初就是到各個鄉下的墟市去收購棉紗,賒給小機戶,再回購他們的織造出來的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