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黃河北岸,大概由李克用統領的大軍暫時控制。只是還要提防魏博軍的抵抗部眾,也有統領哨探輕騎的將官協同押送三千戰馬,同時為李克用探清周圍有無敵軍出沒,而先要與李天衢會面。
李天衢也得河東軍方面派來的快馬預先報說,帶領一眾親隨在白馬津遣人扎下了行帳。幾盞茶的功夫過后,就見渡口對岸,已有部眾驅使著大批戰馬出現在視野當中。
進送給己方勢力的三千匹戰馬,將陸續的驅上船舶渡河。于情于理,對面統兵的那幾員將官,也須主動前來拜會論身份地位幾乎能與李克用平起平坐,而且也正要與河東軍交涉會晤的強藩之主李天衢。
幾支小船渡河到了口岸,得軍士接引,來到自己面前見禮時,李天衢也終于有機會與燕地名將高思繼見面。
但凡被世人贊稱做“白馬銀槍”的將軍,那賣相自然也是相當出眾的,眼見高思繼現在應該是三十中旬上下的年紀,生得濃眉大眼、闊面重頤,的確儀表堂堂。以他這等貌相,若是再年輕個幾歲,也絕對稱得上是有英武之氣的英俊后生......
只不過高思繼躬身施禮,舉止上雖然顯得謙恭謹慎,但李天衢似乎也仍能從他,以及在旁與高思繼生得有幾分酷肖的兄弟高思詳臉上捕捉到一抹不豫之色。
這倒也是,本來高思繼是盧龍軍李匡威麾下大將,當初那金頭王鑒于河東的軍事威脅,十場仗有就九場便是要和李克用開打...按高思繼這些年來打出的名氣,以往怕是沒少與河東軍部眾玩命廝殺...結果為勢所迫一時投從李克用,后來雖然返回燕云故地,他也鬧不清自己到底算是河東軍的武官,還是盧龍軍的牙將?估計著也快有身份認知障礙了。
結果一個人要打兩份工,高思繼所處的盧龍軍,還要受李克用吆五喝六的使喚,心情當然不會好...本來司職戎衛燕云之地,卻不得不乖乖聽河東軍的指示押送戰馬前來。而李天衢揣度高思繼既然早晚會與河東軍爆發沖突,也終究給自己招致來殺身之禍...可見他并非是那種委曲求全而極擅忍耐的人,眼下雖然高思繼尚還沒有表露出對河東軍的不滿,也難免會讓人看出些端倪。
“足下威名,我仰慕久矣。只可惜相隔千里,無緣結識,今日也終于有幸見得高思繼、高思祥兩位將軍,我也甚感欣慰。”
見李天衢待自己如此禮遇,高思繼與他兄弟高思祥也連稱節帥過獎。現在雖然已經對李克用有些成見,但是李天衢先前也未曾招惹他們,更何況眼見這位統掌數處藩鎮的雄主,又有手刃當初名動四海的沖天大將軍黃巢,乃至誅殺孫儒、重挫秦宗權一眾反軍賊首的名氣光環加持,高思繼也是發自內心的盛贊道:
“李節帥赫赫威名,天下皆知,誰不欽服?以往緣分淺薄,不能拜識尊顏,今日有幸相會,末將也實感三生有幸。”
李天衢心說眼下的高思繼,恐怕尚還不知他已經被直接點名,由郭崇韜向李克用轉述過友方君主表述對其已有愛才之念。而高思繼與他兄弟幾個既然被盧龍軍劉仁恭猜忌,早晚還會觸怒李克用將他們盡數誅殺...對于如今頗為尷尬的處境,想必也早已察覺,本來還打算對癥下藥,試探下高思繼本人是否也有另投他處的意愿。
可是在場的,尚還有一名河東軍方面的騎軍將官,所以李天衢也知道有些話,還不便明說。
雖然名義上都屬于在河東軍中掛職的軍將,可是那員將官與高思繼、高思祥看來也并不親近。他生得也是儀表堂堂,從身形上看來,孔武有力。而先是被晾在一邊,高思繼與高思祥還在與李天衢攀談的時候,那個將官則是噤口不語,也不上前插話,好似是個悶聲葫蘆,顯然性格相對更內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