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縷晨光灑在鵠鳴山的山門前時,我和師父也恰好站在這座山門牌坊之下。
牌坊正上方四個燙金大字“道庭玄宗”對外,對山上那面同樣是四個燙金大字“清凈真門”。
山門前一幅長對聯上聯為:
“先天地生,頂上萬古燈傳,極本無極”
下聯是:
“為道德祖,足下千梯自行,玄之又玄”
不愧仙家門庭,道門宗風所在。上聯引《道德真經》之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暗喻為“道”,道之高,玄妙莫測,上無極之上仰賴師傳,薪火代代而來,譬如油燈不能久,燈火卻萬古長明,這正是無極之妙理。
下聯以道德對天地,同樣講的道之深奧,落足點卻是行道者需謹慎于腳下,猶如登山者,山再高,所登也是腳下之步步而行,求道更是如此,非積跬步方可致千里。
道之樸、真,玄,盡蘊含于這一幅對聯之中。
這還是我第一次來到玄門大家之地,聽師父說,茅山也有一座上清宗壇,得歷代帝王敕封,地方百姓禮敬,即有宏偉壯觀的殿宇,也有清靜修行的茅廬。
說是山門,其實已經從山腳往上走了許多。只是之前多還是山里土路小徑,行走十分不便,到了這處山門,后面的路都有臺階,走起來就容易了許多。
“道友,請留步!”
看罷山門牌坊,正打算和師父登山而上,就被一個人叫住了。
來者發髻高束,一身深藍色道袍,面目清雋,不會過而立之年。一個極年輕的道人對我們師徒先打了個稽首。
師父見了,也還了道門稽首之禮,我便也學著師父還禮。
“小道合意,鵠鳴山知客,兩位道友不知從何而來?來此地又是為何?”
師父答說:“貧道茅山初七,攜小徒張守一云水參訪至此,前來拜訪貴寶山有三事,一是為參拜祖天師得道之寶地。二是家師出門云游已久,聽友人說其曾來貴寶山,想前來打探。三者是至此以后,山下得見六天故氣復起,前來商討。”
道人聽見師父的話,略作思考,笑著又作一禮:“原來是茅山掌教到了,有失遠迎,實在抱歉。”
雖說隔山不論輩,尤其師父屬茅山一派,眼前的道人屬全真重陽祖師一系,相隔甚遠,但年齡身份總歸有差異,不過師父也不是這種看重虛名之人,同樣還禮道:“貧道攜小徒叨擾清修,是我們師徒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