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聽蕓姚用《十二例圖》教野人拼拼圖,當時就好奇地拿過竹簡看,一看是驚為天人,因為現在周人的所有圖案都是在墻壁、青銅鼎、瓦罐、箱子這些整體面上進行創作的,從來沒有說能在一根根的竹簡上完成圖畫的。
蕓姚這么做了,而且效果非常好,使者立刻覺得他們回去也能這么陶冶情操:“朱女,我想把這十二個竹簡都帶回國都,也好讓國君也知道你治理有方。”
“當然可以。”反正采邑里的拼圖已經夠了。
“朱女大才,文武雙全,回去我一定如實稟報,也好讓公子知曉朱家采邑的和平豐饒。”使者對朱家采邑很滿意,畢竟這么多男爵的采邑,蕓姚的采邑秩序最好,而且蕓姚也最勤勞。又是編蘆葦席,又是燒陶瓦罐,而且還教野人拼圖,明明是冬日卻依舊熱火朝天。不像其他采邑,死氣沉沉,采邑里的人不是曬太陽就是發呆,根本無事可做。
沒事找事在周人看來是一種可貴的品格,因為沒事找事可以促進發展,不像以后農業文明已經發生了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所以要無為,不能沒事找事。現在無所謂,土地多得是,地多到開荒人口都不夠用,所以現在大家就盼著多找點事情來做。
因為做的事情越多,積累的經驗越多,以后回本越快,這就叫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人沒事找事累積經驗,后人遇到問題就可以從前人的經驗中獲得解決辦法。
這種沒事找事到了幾千年后,在人族的工業時代再一次得到了爆發發展,到時候人族玩的更野,也更科學。比如數學,數學就是沒事找事,沒定理找出定理來,雖然不知道未來有沒有用,但先搞起來再說。
無事找事的人在資源充沛的時代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于是蕓姚就成為必要的存在,還要接受褒獎。
使者滿意地離開了,家臣們齊齊松了一口氣。
不過紅桑有點不樂意,因為她正在通過圖譜和拼圖領悟化整為零和化零為整的天道,圖譜就這么沒了,還得讓弟子做新的。
“既然使者也走了,我們是不是也準備準備過臘八節?”叔宰詢問蕓姚。西周的臘八節是沒有固定時間的,需要家主自己決定,只要是最后一個月里舉辦就行。
“既然祭品什么都已經準備好了,我們也不用太著急。”現在還沒到十二月份呢,不用一進入十二月份就過臘八節。
叔宰見蕓姚一點也不著急,暗道自己急也沒用,他只要準備好祭品就行了,等決定過臘八節的時候隨時就可以過。
蕓姚確實不急,臘八節這么有意義的事情怎么也得到了年底再說。
送走了年終考校的使者,采邑的氣氛是更加輕松了,就好像放寒假的學生一樣充滿了懶洋洋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