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不錯,蕓姚又讓魔舞運了些木材回來準備開窯燒炭,為了提升高爐的溫度,蕓姚早就開始制作木炭了。
木炭就是木材經過不充分燃燒后得到的燃料,用處很廣,最主要的是用來做煉制青銅的燃料,因為提前蒸發了木材里的水分,所以燃燒起來比木材的溫度更高。從商朝就有制作木炭的炭人了,蕓姚也是依葫蘆畫瓢很快就制作出了高品質的木炭。
接下來蕓姚需要煉制一批青銅器,主要是青銅的零件,用于改造紡織機,因為攢了五年的金蠶絲,差不多可以編織了。
但金蠶絲不同于普通的蠶絲,韌性十足,普通的木制織布機根本不能加工,所以必須要在關鍵的部位使用青銅器零件加強織布機。所以蕓姚把織布機直接改造成為提花機,讓織布機能夠織更寬更長的布,并且織出復雜的花紋。
金蠶絲不好加工,也不是給凡人用的材料,但蕓姚總是‘不自量力’地想要用凡人的能力去挑戰一下。
采邑里有一臺小的織布機器,只能織三尺不到的寬度,雖然平時夠用,但它加工不了金蟬絲。
“寬度得提升到一丈。”一下就要擴大三倍,而織布機越大自然越重,越重磨損就越大,所以關鍵零件必須用青銅器來代替。
織布機可是西周重工業,蕓姚采邑里能有一臺已經是非常不錯了,想要男耕女織至少要再過一千年,到時候織布機才會走向家家戶戶,而先進的提花機會更加夸張,要準備一個房間專門安裝和使用。
一丈寬的提花機已經是超越西周水平,當然原理并沒有改變,就是更大,能織的花樣更多。
這臺西周第一的織布機要從燒木炭開始,蕓姚畫了幾塊石板的設計圖之后,終于開始懷念紙張了。
不過造紙就算了,別浪費木材。
蕓姚繼續帶著野人熱火朝天地工作,野人也很樂意幫助蕓姚辦事,不但有報酬,還能學到知識。他們是深刻了解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本來不會的事情通過學習就會了,學會了就能讓日子過得更好。
蕓姚穿著麻布長裙,外面套著一張鹿皮圍裙,長發梳理成發髻盤,用木頭發簪固定在頭頂,寬袖用布帶扎起來,玉臂自由地活動。
十八歲,白如雪,美如畫,但依舊非常接地氣地帶領野人工作,建起了土窯,修造了高爐,小小采邑卻是樣樣齊全,就差修一道高聳城墻了。
南岸的蕭國在積累了糧食之后,就組織人手修城墻,修了個兩米多高的土城墻,可以預防野獸和小妖。
北岸朱家采邑依舊是籬笆,雖然年年修補維護,但比起南岸的土城墻確實是不堪一擊了些。加上糧倉里的食物是越來越多了,叔宰早就提議修墻了,但蕓姚知道現在修墻早晚也得拆掉,因為蕓姚知道只要再過幾年采邑里的人口會越來越多,修建城墻肯定會造成擁堵,還不如先發展緩建墻,反正他們采邑有修士保護。
燒了炭之后,野人們還會把那些稀碎的炭拿回家用,是一點也不浪費。
在建造提花機的間隙,蕓姚也是對金蠶絲的編織進行了考慮,想要染色。因為不僅僅是給自己穿的,玄鳥銜回來的金蠶產絲非常多,而且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把金蠶和普通蠶放在一起,普通蠶竟然也變成了金色,現如今金蠶絲都能制作好幾套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