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劍大會,包吃包住,速來參加。
在這個時代舉辦一場國際大會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畢竟光是趕路就需要花費漫長光陰。而能在這種信息傳播落后的時代聲名鵲起的劍客和鑄劍師多少是有幾把刷子的。
雖然技術落后,但關于劍客神乎其神的傳言卻從來沒有消失。時代在進步,社會在內卷,舊的職業容納不下那么多人口,新的職業正在誕生。
以前大家不管生多少孩子,都有足夠的土地。但現在土地已經不夠了,不管是貴族、士人、國人還是野人,他們都需要找新的出路。
短命的韓非子就提出過這個問題,夫妻會生孩子,孩子還會生孩子,一對夫妻只需要幾十年時間就會變成一個有二三十個人口的大家庭,那么社會的管理成本,以及土地資源還會夠么?
韓非子就認為講仁義道德沒用,客觀條件就是人越多,地不夠。堯舜禹那個時代,人少地多,所以大家客客氣氣,但到了他所在的戰國末期,人多地少,所以大家就不能再客氣了。
韓非子認為儒家想要效法堯舜禹就是不顧客觀條件,根本沒用。可惜他也沒提出人口和土地矛盾的解決辦法,只是提出了如何統治諸多人口。那就是用法,人少地多能講仁義,人多地少就要看法家。
在韓非子提出更多想法之前,就因為李斯的陷害,被秦始皇殺了。
其實人多地少并非戰國才有的,春秋的時候就有了。只是春秋到戰國這個區間,生產力還在發展,青銅器到鐵器的發展過程中,深耕細種被發揚光大,土地的產量還在增加,所以人口變得更多了。韓非子只發現了人口在不斷增加,卻沒有發現生產力也在變化,沒有生產力的提升,也沒戰國的人口。
經過西周到東周春秋的三百多年的發展,人口變多,產出變多,脫產的士人也在變多,于是劍客也就多了。
劍客通常都是士人,因為土地已經有人耕種,所以就只能離開土地去游蕩,或是依附于別人,或是打打零工出賣一些力氣,手里有把劍都能自稱劍客。
閑散人員多了,打架斗毆自然少不了,有武器的自然比沒武器的厲害,而有武器的再繼續斗毆,勝利者自然會名氣大增,成為名劍客。
而劍客出名之后,就能收徒賺錢了。就不用再依附于別人,或者打零工。于是大家就都知道名氣的好處了,既然名氣這么好用,那么劍圣這個名氣那自然沒的說,可謂是諸侯列國劍客之首也不為過。
有了劍圣的名號就再也不怕餓肚子了,更不要說齊國國君還會賞賜財寶。名利雙收的事情,劍客們是蠢蠢欲動,踏上征程。
半年之后,消息傳到了秦國,可謂是一陣風從東吹到了西。秦國劍客準備糧食出發,一路急趕至少也得半年時間才能到齊國。
所以斗劍大會從決定到舉辦,整整等了一年時間。
臨淄內充滿了各種口音的外地人,但相同點是他們都帶著屬于自己的武器,都是劍客。
為了管理這些先到達的劍客,管仲規定不準私斗,私斗就失去參加斗劍大會的資格,這條命令還是很有效的。
但還是有些莽撞的家伙會主動挑事,于是一支由管仲組織的劍客治安大隊閃亮登場,專門鎮壓惹是生非的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