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后,寅趕到了三朡城,大齊召開了戰后第一次全體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要的議題,便是大部落的土地政策,和士兵的獎賞。
楊浩思來想去,覺得以目前大齊部落的實際情況來看,貿然的實行秦漢以后的小農經濟模式,風險實在太大。
這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自耕農抵抗風險的能力實在太過于低下,而且現在大齊部落四處皆敵,大多數的平民都是要參軍服役的,如果實行自耕農這種模式,很顯然會有很大的一部分土地處于荒廢狀態,而大齊如果征稅,便會對赤貧之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從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那么自己到時候也就距離嗝屁不遠了。
另一方面,為了長遠著想,自耕農面對地主豪強的土地兼并根本無力阻擋,楊浩不是什么大學文家,社會學家,雖然他對這種在封建時代延續了千年的制度毒瘤成因不甚了解,但是這并不妨礙他考慮到這一點。
而井田制這種只存在理想主義中的土地制度,楊浩雖不能完全接受,但其中土地國有這一概念,他還是比較認同的,但是對于公田私田制度嗤之以鼻。
開玩笑,誰會那么大公無私,看著自己的天地荒蕪,還有心情去種公田,換做他楊浩是平民,早反他娘的。
思來想去,楊浩覺得從井田制,自耕農制度各取其中某些實用性的部分,作為大齊目前的土地政策。
楊浩制定的土地政策,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土地歸部落所有,不能私下轉讓,買賣這一點是不能改變的,而對于自耕農抵御風險低下這一點,楊浩想到的解決方案便是以社區治之,分田到人,按照社村來收取賦稅。
每個社村除了上繳部落的稅收之外,剩余的部分歸農戶所有,這種辦法有點像是生產隊吃大鍋飯,但是那個特殊時代比起來,楊浩的大齊部落,是允許每個人擁有自己的私人財產的。
而且這種制度和楊浩接下來的軍工授田也并不沖突,假如正常情況下,一個村中一個人有一畝地,而其中一個村民因參軍立功分到了兩畝地,這個村的稅收依舊是按著一畝地來收取。
而收獲之時,平分的也是這一畝地而已,多出的那一畝,自然是歸士兵單獨所得。
如果士兵或者官員的土地缺乏人手耕種,也可以將這部分土地承包出去,當然這種承包不是買賣,而是按照一季來計算。
這種制度雖然還是有缺陷,但是楊浩暫時還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他當然想直接按著后世的土地制度來,但是現實證明這根本不現實。
楊浩將自己的土地政策在會議上詳細的說出來后,引起了眾人激烈的討論。
眾人討論后后發現,這種方式對他們還是有利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不能和那些平民一樣,分到的田地也會很多,自己即便是不種地,也會有大把的糧食或者用其他的貴重物品替代,總之自己依舊處在金字塔的頂端,是利益最大的受益者。
經過一天的會議,這項土地政策以全員贊成而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