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說之前說,
有不明數量的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三十五個頭,從下面數,有九十四只腳。問你們籠中各有多少只雞和兔?
是這樣吧!”
楊浩問道。
對這個折磨了他們許久的問題,眾人估計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連忙稱是。
楊浩一邊寫,一邊解釋道:“我們可以這樣想一下,如果籠中全是雞,而雞有兩條腿,那么總共的腿數,便是兩個頭的數量也就是七十條腿。
而我的問題中卻是九十四條腿,利用減法便是少了二十四條腿。
我們又知道,兔子是四條腿,比雞多了兩條。
那么這剩下的二十四條腿一定是兔子的。
我們再用二十四除以剩下二,便是兔子的數量。
知道兔子的數量,難道還不知道雞的數量?
”
雖然楊浩解釋的很詳細,但是眾人看著墻上的數字,還是眉頭緊皺。
楊浩見此嘆了口氣,只能再墻上畫了只兔子,幾只雞,用圖文的形式再次的講解了一遍。
這會眾人結合著楊浩先前的講解,頓時恍然大悟。
“神奇,真是太神奇了。”
少炎興奮道。
楊浩笑道:“不錯,這就是算數之道的神奇之處,只要靈活的運用你們所學過的知識,便可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無論是吏部,還是戶部工部,都會讓你們輕松許多。
”
楊浩沒有繼續在講下去,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反復的揣摩這道經典的數學問題。
只要將這道的題研究明白,他們算數水平最起碼,已經達到了小學一年級的水平。
這樣的能力,已經是這個時代的高級知識份子了,放在任何一個部落,要是會忽悠的話,當一個祭司絕對是綽綽有余的。
天色漸漸暗,眾人的還在熱烈的討論,如此熱烈的學習氛圍,楊浩很是欣慰。
想到自己曾經上學時候,趴在桌子上睡覺,楊浩有些感慨自己當初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那么好的條件,對知識的渴望還不如數千年前的古人。
楊浩為他們打開了數學世界大門,而算數之道,將在大齊部落的發展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楊浩為大齊的文官傳授之時的同時,長安城內大約六到十歲的男童被強制的集中起來。
在楊浩不為官員講課的時候,大齊初級學府便是屬于他們的。
底層的官員成為了兼職先生,被選為先生的人,心里是拒絕的,對于男人來說,誰想每天和一群小屁孩呆在一起。
只不過,楊浩答應他們只要當先生,便在俸祿的基礎上,每月增加五斤米,十枚雞蛋,這才讓這些官員勉為其難的接受的這個工作。
只不過他們雖然是文官,但這個文也只是相對這個時代而言。
要是以數百年數千年之后的眼光來看,他們就是活脫脫的武夫。
而這些武夫文官,怎么會有那么好的性子去耐心的教學,只要沒認真聽,或者極其簡單的問題沒有回答上來,便是一頓兇殘的體罰。
慢慢的這些先生的兇名,甚至能止小兒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