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在京城生活了那么久,對京城已經甚是熟悉了。騎著自行車,熟門熟路的來到了二環,找到了杏兒胡同。
進了杏兒胡同,又按照廣告上寫的門牌地址找了去。
看了看大門上貼的門牌號,確認無疑。
文舒見竟是一家小四合院,大門是敞開著的,院子里的葡萄樹下,有一張藤椅。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人坐在藤椅上抽煙,藤椅搖搖晃晃的。旁邊有一個石桌,石桌上還放著茶壺和茶杯。
男人手里拿著一把蒲扇,慢悠悠的給自己扇著風。
大門上有個鐵環,文舒握著鐵環敲了敲門。
那男人聽見聲音,直起身子來往大門口瞧:“誰啊!”
“同志,你好!”文舒清脆的聲音響起,嘴角上帶著一抹禮貌的微笑。
那人站起來,往前走了兩步,問道:“你找誰啊?”
“同志,我在北海公園的電線桿上,看到你們家房子要賣……”文舒后邊的話沒說,相信對方已經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那男人一聽是買房的,便連忙走到文舒的跟前,笑嘻嘻的對她招了招手:“哦,要買房啊!進來,進來說。”
文舒得到主人的批準,這才抬腳邁了進去。
“可以看看房嗎?”文舒說。
“當然可以。”男人拿著蒲扇扇著:“來來,我帶你看看。”
男人笑呵呵的說著,帶著文舒開始看房。
四合院,顧名思義,四下都有房,中間圍著一個院落。
四合院的面積不是特別大,總共有六間房。男人一一的給她介紹:“這里是北屋,也是正廳,房子都挺好的,不漏雨,不透風。”
“這個是西屋,我兒子住的,屋子還不小。”
“這是東屋,我們在這里邊放點亂七八糟的東西。”
“這個是廚房,平常都在這里邊做飯。”
男人倒是挺有耐心,每一個房間都給文舒細心的介紹,也一一的打開屋門,讓文舒進去仔細的看。
雖然這四合院不是太大,但比起大雜院來說,真的是強太多了。如果買下來,這起碼就是自己的家,再也不用和其他鄰居擠在一個院子里了。
看完屋子,男人一臉笑瞇瞇的問道:“怎么樣啊同志,還滿意嗎?”
“這房子是你們自己家的吧?”文舒問。
“這話說的,自然是我們自己家的。我家祖上是資本家,前些年文革被沒收了,這不現在改革開放了,國家又把房子退給我們了。同志,不瞞你說,這四合院雖然有點小,但沒有一丁點的實修,結實著呢!”
“也就是我們一家想要出國,惦記著去M國呢!所以就想把這房子賣了,湊點錢。要不然,這么好的房子,我們也不舍得啊!你說是不是?”
倒也是,京城的四合院,那是有文化底蘊的。而且自打改革開放之后,就刮起了一股出國熱潮,很多但凡有點門路的,都想要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