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便知此人非一般常人可比,就故意試探的問:‘關尹大人叩拜貧賤老翁,行非常之禮!老夫不敢承當啊!’
關尹唯恐誤此機緣,急忙口頭請求:‘老丈,圣人也!務求留宿關舍數日,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繼續賣關說:‘老夫有何神圣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
關尹再不敢隱瞞:“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日前,見紫氣東來,便知有圣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更加確定:來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又見紫氣之首,白云繚繞,方知圣人白發,是老翁之狀;再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得知圣人是乘青牛而來也。’”
“哈哈哈哈·······”老子聽罷,也是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也是早聞你之大名,這才不遠萬里,特來拜會的!”
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隨后,關尹領老子回到家中;請老子上坐,焚香,行弟子之禮,再次懇求道:‘先生,乃是當今大圣人!而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
‘今先生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先生,為何不將你之‘圣智’著成書?關尹雖然見識淺陋,卻愿代先生傳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于是,老子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說完,李天從懷里拿出一塊玉簡,扔給大長老李甲:“這就是道藏《道德經》原文,雖然未必適合你們須彌界,但卻多少可以借鑒一些吧!”
“師父?······”再看李蘭,撅著一張嘴,做出無言的抗議之舉。
看著李蘭的表情,李天怒斥道:“你一個后天武者能看明白個什么?人太過急功近利,往往會適得其反!”
看到師父站的生氣了,李蘭只能低著頭,不敢言語。
“老子的思想,后被莊子傳承,最后與儒家、后來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即:道、儒、釋。
其三家思想:儒家:‘以盡性立命為宗’;釋家:‘養性聽命為宗’;而我道家則‘以煉性壽命為宗’。
你們這里是佛教大家的一個須彌世界,可是你們也聽出來了:我是道門弟子,你們佛家功法、禮儀,我是知之甚少。
我只知道:我們把打坐,稱之為:‘靜坐’;而佛家說是:‘坐禪’,梵語dhyana,音譯‘禪那’,簡稱‘禪’,意謂思維修或靜慮。
坐禪,就是趺坐而修禪,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禪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發慧;佛家講:‘福慧雙修’,雖然我不太清楚這‘福慧雙修’是什么意思;但我道門,也有‘性命雙修’一說,我想中間應該有互通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