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治國平天下,就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了,咱們就光談談‘修身’吧!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世有八股,而半山八股之學,竟成孔門嫡派之傳;殊不知:象山陸子之學,以尊德性入手,厭煩樂靜,洞見物欲之紛擾,實為養心之掣肘。
以格為格除之格,以物為物欲之物。格,是‘克’的意思;物,是己的意思,格物,就是‘克己’的意思。
如果師真傳嫡,實知明德至善乃天命之性,惟微之心,腳踏實地,空中不空,此為實法、真空;明德虛靈之性,脫然無累。放彌六合,大包天地;卷藏于密,隱于毫端。
人自有生而后,天理之性拘于氣稟,氣質之性牽于物累。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始則不知有天,再則不知有性,繼則不知有身,唯嗜欲之肆縱,惟物引之是從,迷惑愈深,去道愈遠。認逆旅為故鄉,抱他姓為己兒。
大學者學大也。何謂大?惟天為大。天可學乎?曰可。一畫開天,伏羲之學天也;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黃帝之學天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帝堯之學天也;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純,文王之學天也;余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之學天也。
大學之道,必須真師指點理天、氣天、象天之源,理性、氣性、質性之分,然后知得之理天者,乃惟微之道心。道心即明德,明德即至善。得之氣天者,為惟危之人心;得之象天者,為血肉之心。道心者,無極之真也。真心不隨死無,不因生有,光明寂照,無所不通,寓乎一身,超乎有象。
放之在外,則豎窮三界,大而無外,卷之在內,則藏于一身。有感悉通,至理渾圓太極先,徹終徹始徹中邊,大包覆載無形外,細入鳶魚有象前,二五合時周性命,一三判處貫人天。
羲皇畫后真宗顯,圣圣淵淵在此傳;
明德虛靈一叚光,心源性海降維皇;
合天要識通天路,至命當知立命方;
費隱顯微神兩在,中邊本末理雙忘;
有為須到無為處,聲臭空空至善堂。
遵陸子格除物欲之格,即此無極理天,明德至善也,賢不加增,愚不少減。
宇宙內外,雖事物之無窮,如果得其要領,自然破竹而下。要領維何,原夫道本太虛,一氣流行,大之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小之曲成萬物而無遺,從其曲成萬物者而格之,則萬物可格,從其范圍天地者而格之,則天地亦可格也,茍能寓目于無聲無臭之中,自爾會心于牝牡驪黃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