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已經把利害關系分析得頭頭是道,可誰也沒想到:李天還是采納了魚玉瑤的建議。不要說別人,就是魚玉瑤都覺得不可思議:“天哥!我們真的要去那里嗎?”
“怎么?”李天笑瞇瞇的看著魚玉瑤說:“不是你說的‘要去北寺慈航’嗎?怎么現在你反而疑惑了?”
“我之前不是沒想那么多嗎?”魚玉瑤紅著臉的低著頭道:“聽了明玉的分析,我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我們不是應該往精銳盡出的東寺臺密去嗎?”
“你能夠虛心認錯,我真的很欣慰!”聽到魚玉瑤的勸阻,李天贊許的點頭道:“不過,我還是覺得要去北寺慈航。”
魚玉瑤不明白的問道:“為什么?你不是也覺得明玉說的很對嗎?”
“這些你們想不明白也很正常。畢竟你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李天解釋說:“我生存的那個世界,要比這里小的多的多,但那里的教派分歧卻是無處不在。”
“就佛門而言:我們那里就有大、小乘佛教之說。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大乘佛法是自度,度他。”
“佛門把人身心的相互作用,概括為:五陰、三毒、六根、六塵、十八界等名相。
五陰,就是五蘊的意思,即:色、受、想、行、識;三毒,就是所謂的:所謂貪、嗔、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與人身體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呼應;十八界:又稱‘十八持’,即內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外六塵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六識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這些都是‘小乘佛教’的自修,而‘大乘佛教’脫胎于‘小乘佛教’,故他們又多了‘四諦’、‘十二因緣’。
四諦,即苦、集、滅、道。佛說: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眾生無知,反取苦為樂。
歸納其類,‘苦’分為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被稱為:‘苦諦’;因為眾生自尋煩惱,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為樂,這就是‘集諦’;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諦’;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是‘道諦’了。
因此綜觀人生世界,名為‘無常’、‘苦’、‘空’,‘無我’。
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因緣。
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于生死輪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
佛門,有‘原始佛教’與‘后期佛教’。原始佛教被稱為:小乘佛教,而后期佛教,自稱為:大乘佛教。其實,這只是后期佛教對原始佛教的貶稱,原始佛教又怎么會自稱為:小乘佛教呢?人家自稱為:上座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