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靈也稱為:守夜。古人認為人死后三天內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靈堂內,等他的靈魂歸來。每夜都有親友伴守,直到遺體大殮入棺為止。義首堂的底層弟子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便把這守夜的事情壟斷了下來。
《黃庭內景經·心神》:"心神丹元字守靈。"注:"心為藏府之元,南方火色棲神之宅,故言守靈也。"
守靈已經發展為一種民間的習俗,就像古代新娘子要坐花轎,過年要分壓歲錢一樣。因為人一般死了以后,但靈魂還會在人間待上一段時間,在去陰間前,總會回到家里看一看。親人怕靈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會點一盞燈,放在亡靈旁邊。活著的人害怕燈熄滅了,而使亡靈找不到家,于是就徹夜坐在遺體旁邊,保證那盞指路燈是一直燃燒的。故曰"守靈"。
人死后,遺體要在家中稍事停留,謂:‘停靈’。入夜,則由家屬守護在旁,以盡孝道。守靈基本上以三天為限,有在住宅內的靈棚、靈堂內守靈的,也有在殯儀館內租禮廳守夜的。在郊縣現在還有"擱三朝"之舉。《禮記·問喪》中有"三日而后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已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為之決斷,以三日為之禮制也。"
所以守靈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時間,準備工作都全了,遠方的親戚、朋友也能趕到,足以盡人情。
文治被妻子豆兒娘吸**魄的事,并不是唯一,也不是巧合。類似于他們家事件的,還有很多家庭,只是一家一家所經歷的卻都截然不同,縱然是千奇百怪,但至始至終也沒有出現一起人命案。
偌大的義首城,那一天還沒有幾樁紅白事兒?在文治被豆兒娘吸取了精魄后的第三天,一家臨近當日義首堂弟子設的柵欄不遠的一家居民的老人病逝。這家辦理白事的所有事宜,自然也得全權歸義首堂弟子負責。
他們總是把主家親屬的尸體抬到他們建造靈堂,因為義首城很大,所以義首城東、南、西、北四城都有義首堂建造的白事館,而且由于四個白事館每天至少都會有一、兩樁百事,有的時候還會一天處理六、七家白事,所以這四座白事館布置的也很完善。
義首堂能成為義首城唯一的幫派,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手段夠狠,另一方面也肯定是因為它能夠得到廣大居民的認可,不然就算他們再怎么強橫,也是不可能長久的!
這處靈堂改建自一處標準的三進的四合院,義首堂的弟子們充分的利用了這里的每一個房間,共設出了六個靈堂,分別是:一進大門旁邊的‘倒座房’,這里一般是門房和下人,或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被義首堂的弟子們打通,分別設計成了靈堂,停尸房和親屬休息的地方;穿過外院,進入二門,左右兩邊分別是東、西廂房,分別是家里的公子和小姐居住的地方,這東、西廂房也分別被義首堂的弟子改成了兩個靈堂;然后是二進院的正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堂屋,這里基本沒動:正屋被當做靈堂,而左右‘耳房’,也就是我們說的‘左右偏房’則分別是停尸房和死者家屬休息的地方,具體也沒有太多的講究兩個偏房當地怎么用,完全取決于死者家屬的意愿。不過,這個靈堂整個白事館最貴的!正房、左右廂房,圍起來的院子,就成為‘內院’;從正房左右兩邊都可以走到‘后院’,后院就沒有左右廂房了,只有整個院落最后的一排房子,被稱為:‘后罩房’,一般用于存放雜物之類的。這后罩房被一分為二,改成了兩個靈堂,雖然格局、大小和左右廂房、倒座房的差不多,但由于這兩個靈堂并排挨著,所以它們也是這座白事館最便宜的兩個靈堂。
這也就差不多夠用了,如若遇到個什么突發事件,他們便會在三個院子不顯眼的角落,臨時搭建尸體存放處,并責令加快六個靈堂的祭拜儀式,為下一人家騰出地方!
真可謂是:獨門生意,財源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