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別墅早已亂做一團,自從李明突然發瘋的跑出比賽會場,梅菊花就和南慧跟了出來。可是,她們又怎么可能知道他跑哪兒去了呢?于是,她們也只能開著車往家趕。可是,現在已經過去還幾個小時了,還是不見李明回來。而秦嵐和薛昊、薛昕,也在處理完所有事后趕了過來,一個個好似熱鍋上的螞蟻,不知該如何是好!
試想:李天傳授功法,又怎么可能讓任何人聽到、看到呢?一個不隨意的動作,便已經布下了結界。
“火焰是從后院過來的!”身手敏銳的薛昊立即從陽臺跳下,竄向別墅后花園,可是當他到那里后,卻是什也看不見。同樣,結界內的李明也看不到結界外的薛昊。
他看不到跑到這里的薛昊,卻清晰的看到了李天劍指射出的行如巨蟒的火焰,然而更讓他驚訝什么的卻不是這巨蟒火焰,而是李天劍指在射出巨蟒火焰前書畫的字符,興奮的他不在繼續演練‘從天劍法’,而是指著李天的劍指喊道:“爺爺,爺爺,你剛才寫得字有些我也認識,這是大篆體嗎?”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大篆狹義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陜西寶雞)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并有橫豎行筆,形體趨于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為方塊漢字打下了基礎。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廣義來說,甲骨文和金文都屬于大篆。
因為,周朝歷經了幾百年的混亂,不同的國家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們可以把它們都看成各種大篆。
后來,秦在統一六國后,綜合七國的文字,這才制定出了一種通用的文字,即:小篆。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而現代漢字,則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
故大篆既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又有著現在漢字的雛形,所以它是最接近自然,最易書寫的文字。
“不錯!沒想到你小小年紀還認識篆體文字。”李天贊許的點了點頭。
李明之所以認識這些文字,主要是因為他在夢里經常會夢到這些字。起初,他并不知道這些是什么東西,只知道其中的兩個字是自己的名字,直到上學的時候,才知道那兩個字念:李明。
由于,這些字與他的身世有關,所以他一有時間就會想著辦法鉆研只會在夢里才出現的這些篆字。十年的時間,讓他認識的大篆比現代的漢字還多。
“可是這些字為什么與我們上課學得字不一樣呢?”但由于這些篆字幾乎已經在社會面上絕跡,所以李明也一直不知道自己腦子里為什么總會出現這樣的字體。
“這些字是畫符用的。”李天說道:“看來教你劍法的人,也是有意往劍術上引導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