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行菩薩道,修行佛法的眾生,在成佛之前都可以稱作:菩薩通過修行,覺證如來本性,得究竟無上菩提,就是佛了。
菩薩和佛是:覺悟程度高低的差別。菩薩是因位正在修行的圣者,佛是果位已經圓滿的圣者。
佛已經完全斷除了見思、塵沙和無明這三大煩惱,證得了圓滿的法身而菩薩雖然也斷除了見思、塵沙煩惱,但是無明煩惱共分為四十二品:最低的法身菩薩乃是初住菩薩,僅斷除了一品無明但最高的等覺菩薩,則是還剩最后一品生相無明未破。
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總共有五十二個菩薩的階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覺位和秒覺位。
十地菩薩乃是:
初地的菩薩歡喜地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于生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二地的菩薩離垢地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凈,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
三地的菩薩發光地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瞋愚癡闇蔽,圣格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四地的菩薩焰慧地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癡,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瞋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樣的熾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地的菩薩難勝地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勝地。
六地的菩薩現前地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七地的菩薩遠行地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叫做遠行地。
八地的菩薩不動地功德任運增進,愿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九地的菩薩善慧地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說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凈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地的菩薩法云地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謂補處菩薩,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嚴密護身,可以發為電光,震大雷音,降雨,伏諸魔外,終成佛道。
菩薩有三,一為:果地菩薩,已經證得佛果,為了引度眾生,應化為菩薩身者。如:觀世音、地藏王、彌勒二,因地菩薩。因地菩薩者,依修行而得菩薩果位者三愿地菩薩。愿地菩薩者,謂發愿愿行菩薩道者。
其實,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種性未得凈心2,入發心修學3,未凈已入而未達凈心地。4,凈入凈心地5,未熟凈者未入畢竟地6,熟入畢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
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
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惡皆拋即菩薩。
菩薩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
“喝你也是因人的成圣被割棄的啊”
聽完鬼王無毒辛史,李乃新不由得想起來須彌界里認識的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