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幽靜,不愧是冥靜峰之名,不語他們各自修行,蘇夢醒則警惕關注周圍的動向。
昨天夢覺長老被罵成了驢,今天宗主被甄見一句暗無天日給氣跑了,估計沒人會繼續過來。
他們兩個絕對不會說出如此窩心的事情,引來更多的人過來看熱鬧。而且蘇夢醒給人的感覺過于方正,正統古板自然顯得無趣,因此蘇夢醒交好的同門不多。
午飯的時候,不語他們沒有出現。甄見和明月來到餐堂,只有蘇夢醒一個人,米飯青菜還有肉,甄見左右張望。
飯菜不是母親的手藝,蘇夢醒說道:“坐,嘗嘗為師的手藝,令堂已經被你不憐師姐送下山。《長生經》背誦下來,我帶你下山探母。”
甄見微微松口氣,背下這本書就可以看望母親,順便還能賺五兩金子。好事,大好事。
蘇夢醒絕對是那種吃過見過的人,他的廚藝極佳,甄見第一次知道還有如此好吃的飯菜。
聞起來香氣不是那么誘人,看著賣相也不是那么奢華,吃到嘴里才知道好。米飯軟糯香甜,青菜爽口,炒肉嫩滑。
甄見裝作沒聽懂蘇夢醒那句“為師”,也沒聽懂“不憐師姐”是啥意思。在人家住就得低頭,說什么就是什么,反正蘇夢醒師徒不讓甄見討厭。
讀他五年書,怎么也能背下幾百本,賺一大筆金子。那個時候自己也長大了,說不定可以考上一個秀才。
有了功名,那就有了撐起家門的底氣,官府會對讀書人有許多優待。沒有徭役賦稅,流氓青皮也不敢招惹。
死讀書不行,要讀書,要背書,更要懂得文章的內容。甄見從小接觸的就是《千字文》、《百家姓》之類的啟蒙書,不涉及到更多。
甄見自然也不清楚考秀才需要讀什么書,不過多讀書肯定是好事。只有越學越聰明的道理,沒有越學越糊涂的可能。
吃了五分飽,甄見端起湯碗喝口湯問道:“蘇道爺。道之行止,其路無岐焉?這句話咋理解?是不是走路的時候,會遇到許多岔路口?”
蘇夢醒放下筷子,坐正身體說道:“大致可以如此理解,你斷句正確,理解的也不差,悟性極高。
此文是指大道修行,會遇到許多分歧,或許師徒之間也有不同的理解,沒有辦法衡量誰對誰錯。不走到最后,就無法知道誰才能走的更遠。”
甄見用筷子杵著米飯說道:“那師父怎么教導弟子?不怕誤人子弟啊。”
蘇夢醒說道:“所以世人常說學問,什么是學問,邊學邊問。不恥下問,弟子不必不如師,如此理解就成。”
甄見想了想,豎起大拇指表示贊同。不管蘇夢醒的學問如何,態度好,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甄見繼續問道:“為什么道可道,前之道,非后之道?”
蘇夢醒說道:“道理是可以講述出來,只是前人摸索出來的大道修行秘法,說出來傳承給后人。后人也想走上這條路,那就等于是緣木求魚。”
甄見一頭霧水,蘇夢醒說道:“咱們直白一些,譬如說你在山腳下,我走在你前面的崎嶇小徑里,只容我一個人艱難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