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道:“聽聞將軍已有屯田的打算,不知可有計劃?”
童遠說道:“不錯,我正有此意,目前已有初步的想法和計劃,但具體操作起來沒有任何經驗。此外糧食方面雖然充裕,但如何供給也需斟酌。”
“是的,兩百萬石雖然足夠三、四萬軍卒吃食,但終有耗盡的時候。在某看來,保留五千脫產精銳武裝,其余盡量參與生產。”
童遠知曉多數兵卒會愿意分一份土地之后再去務農,如果土地屬于公家,眾人耕種這種屯田模式,恐怕只有三成兵卒愿意。
“如果推行屯田,納入屯戶的百姓又該如何分配糧食呢?”
張既對于這類事務顯得胸有成竹,回答道:“若要真搞好可以給脫產士卒每月兩石糧,軍屯將士每月一石半,屯內男女壯勞力每月一石上下,其余婦女及老弱、兒童一百至兩百(漢)斤不等。”
童遠略有所思,這里的斤當然是漢斤,但這個數字還是聽起來比較夸張,最主要的原因是勞動強度較高,且缺乏肉類和油水。
張既精通民生,他所說肯定是適合的,自己搞屯田,手下吃糧正好以此為基礎,再加上自己的規劃。
童遠繼續他的高配給的計劃:“某認為精銳士卒兩石但還要配給肉類、奶類和蔬菜,但相應的也只有全軍最強悍者才能做精銳。凡參與屯田的都給吃好,但是他們從此都是我的人馬。”
“婦女兒童和老弱也是一樣,入屯戶者今年供給增加。他們也都是我的人馬,但為了保證不欺上瞞下,如若表現好可以上升多分糧食。反之下降的話,輕則轟出轄區,重者要讓他們知道董家的威名是怎么來的。”
張既聽后略做思索問道:“將軍是否也打算將數萬俘虜、難民及新附的人口歸為屯戶,開墾耕種郃陽與衙縣?”
童遠不知張既在已經知曉自己要屯田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這么問。其實此時還沒有后世曹操開創的那種安置流民的屯田。東漢軍隊中人數最多的郡縣兵亦兵亦農,一旦戰事暫停駐扎時也會耕種。所以他人還不知童遠的屯田是要改變兩個縣制度的屯田制。
他沒有什么猶豫地回答道:“這數萬人口全部安置在兩縣,并且劃歸屯戶,按月給予口糧。”
張既為童遠的慷慨和魄力所驚訝,但效果如何還要看具體執行的情況。
他考慮到今年遭遇的兵禍情況,說道:“頜陽與衙縣如此安排,那兩地原先難民如何處置?是否把他們也編入屯戶?”
此時他已經知道兩人可能對屯田理解有所不同,于是認真說道:“正是,不管他們是否能夠作戰或者家中有無壯勞力,這一年之內他們只需認真勞作,竭盡所能,自然不會讓他們餓到。我思慮在這亂世,實行大范圍屯田,方能集中力量掙得生存的空間。”
童遠沒有注意到,張既略微有些感動,這亂世普通百姓一旦遭遇變故只能變賣自家土地給士族豪強尋求庇護這一條生路可走。
喜歡三國之重振北疆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三國之重振北疆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