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前兩位的是安邑和臨汾,大縣夏陽由于部分壯勞力被董白征召前往井陘參與作戰,產量屈居第三,但也征收了近三萬石。
遭遇兵禍較多的絳邑縣產量最低,不足一萬石。但該縣剛滿一千戶人,粟田也不過接近七萬畝,在柳孚帶領下取得這個成績可以說是很不錯了。
童遠和衛覬、裴輯商量了一番,計劃撥出六萬石,分別送給呼廚泉、韓暹和弘農的張濟,作為謝禮。
其他糧食就收到夏陽、安邑、皮氏和平陽的倉庫中,估計冬季和明年春天要派上大用途的。
童遠也考慮了給全部小農免稅的事情,正好他新任并州刺史,給家資在百畝以內的小農全部免稅。夏陽那邊參與作戰的,不僅免稅,還給予錢財獎勵。
裴輯感覺這樣安排,他們這些大士族在商業規模大、工礦有減免,可能,可是那些經營土地的豪強、大戶可能會略有不滿。
童遠聽取意見,改對百畝以下者,明年征一半稅,也就是二十稅一。
衛覬、裴輯認為這樣甚好,不僅能體現恩德,而且保護了部分小農穩定,避免他們成為流民或佃戶。
大漢三十稅一,已經成為遙遠的虛幻,估計這天下,除了荊州一些地方以外,絕無其他保持這個稅率。
其實,裴家所擔心的倒不是小農是否破產,而是怕自家的部曲、佃戶看到好處,反對他們這些大地主。生怕發生大規模逃亡與反抗。
童遠經歷過后世的積淀多,多少少知道地主最在意自家的田產。所以,他也不急于給百畝一下的小農實現免稅,免得河東士族跟他翻臉。
衛覬卻從童遠屯田、減稅的一系列行動中感悟了什么。他倒是比較佩服童遠,一個豪強地主出身的少年,竟然有這等愛民的胸襟,他自己越發想看看他能夠走出一條怎樣的道路了。
在河東等地秋收完成以后,童遠又安排建設常平倉,稍微低價收糧,以備明年青黃不接之時,好平價販賣,救濟百姓。
衛家、裴家學術成就,并非屯糧盤剝小農支持家業,所以對此舉比較支持。
畢竟,百姓安居樂業,他們的各類貨物,才更好賣些。
童遠又把成立四海商幫的事情與河東士族商議,這已經是第二次正式討論此事。他告知他們的版本,當然沒有將收集情報的那一面。
河東士族對四海商幫非常支持,而且愿意派人加入。童遠也不多要,就是計劃在安邑建立商站。
商站的建設和運行資金由河東士族來出,計劃安排五十人作為河東總會的人員,人員由童遠、張錄這邊來找。幫主暫時空著,總會會長計劃由張錄擔任。
其他地方的分會,初始資金由河東士族出資一半,剩下的一半和日后運行,由當地江湖人士、士族商旅出資。
四海商幫建設的宗旨是“為商隊提供便利,保護百姓財富”。商幫不論本部、分部,一律不得參與政事,商幫對各地諸侯、士族、豪強、大族都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