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左賢王等其余諸王的兵馬都已經渡過了汾水。他們沒有傻乎乎地往大陣中央去擠,而是展開陣型,從南北兩翼夾擊徐榮的大陣。
徐榮的大陣整體形狀是一個方形,由兩萬步兵和五千騎兵組成,目前步兵呈密集陣型,騎兵在步兵陣后掩護。
而匈奴人呈現出一個巨大的鶴翼陣,中間是右賢王、右谷蠡王的一萬多人,兩翼則各有兩萬騎兵,分別從南北春兩端夾擊大陣。
兩萬騎兵的陣勢遠遠超過兩萬步兵,再加上騎兵的隊形比較分散,所以從遠處看去,大陣南北的敵軍要比中間龐大不少,并且還有余力分出兵馬,向大陣的后面迂回。
在徐榮和屯田軍各校尉、軍司馬的指揮下,槍陣后面的大批弓箭手快速射出密集箭雨,擊退了一波又一波騎兵。
被箭雨殺傷的騎兵群,一時不能集體靠近攻擊,只好在外圍兜圈子放暗箭,或者突然靠近,扔出一波手戟、飛斧,造成一定的殺傷。
騎兵們混亂的奔馳,又掀起無盡的揚塵,此時是冬季,戰場上刮著西北風。匈奴騎兵自東向西進攻,他們幾萬戰馬的揚塵剛好遮擋他們自己的視野,嚴重影響了匈奴主要幾王的觀察。
所以,匈奴大軍雖然占據了態勢方面的優勢,卻是各自為戰,不能轉化為戰果。
可是,徐榮這邊卻看得非常清楚。他捋了一下胡子,命令聯絡兵通知兩翼可以動手了。
黃於的第十三旅、楊奉的第十二旅,以及呼廚泉、劉豹的歸附匈奴軍還都沒投入戰斗呢。
如果從更遠的角度來看,徐榮的大陣就像一個魚鱗陣突出的部分。這個突出部吸引了多達五萬人的圍攻,不僅屹立不倒,而且將敵人的側翼暴露出來。
而這個側翼,就交給堂堂正正的伏兵攻擊,保證能夠一擊到位。
不過,屯田軍之中的大部分,這一年沒有投入較大的戰斗。他們在五萬騎兵的恐怖聲勢下,愈發膽戰心驚。
其實,看交換比的話,屯田軍的重步兵方陣能夠打出三比一的戰果。
可是,這些步兵面前是聲勢浩大的騎兵群,戰斗中會感覺對方數量接近無窮。
再加上,他們時不時戰死數人,遮天的揚塵覆蓋了前排視野,讓部分士卒心理狀態逐步趨向恐慌。
徐榮看到了情況,現在左右兩翼應該已經展開伏擊,勝利不會太過久遠。可是大陣正面要是扛不住得話,那可就前功盡棄了。
徐榮觀察了一下戰場情況,認為大陣已經到了承載的極限,需要投入預備隊了。
徐晃和勇蠻營就在不遠處作為預備隊,得到命令之后,他們撒開腳步直接順著大陣的通道,向正面的敵人殺去。
大陣東南北三個方向都有敵人的進攻,由于以南北兩翼壓力較大。
徐晃他們沒有補充到這兩邊,反而去攻擊距離相對較遠,攻勢已衰的正面右賢王、右谷蠡王的兵馬。
喜歡三國之重振北疆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三國之重振北疆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