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民是島上的名人,所有人都認識他,因為他是島上唯一走出去的大學生,還是在北京上學。
光頭自然也認識李安民,但李安民并不是一個榜樣,而更像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
小時候光頭家里人就經常對他說:“你要好好學習,爭取像李安民一樣考上大學,將來有出息了就搬到北京去住,我們全家都去北京。”
起初光頭也試著去努力,也把考上大學當成了自己的目標,可是漸漸他發現島上的人似乎并不是真心喜歡李安民。
人們遇到李安民父母的時候總會不吝言辭地夸贊,說什么你兒子太有出息了,以后就要在北京當大官賺大錢了,真羨慕你們家能培養出這么好的兒子。
可李安民的父母一走開,這些人立刻露出不屑的嘴臉,吐著唾沫說:“不就是上個破大學嘛,又不是清華北大,有什么了不起的。讀書讀得好,要飯要到老!”
島上人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光頭都看在眼里,一時間也不知道到底是該學李安民還是不該去學。
有一次他在家里聽他爸媽聊天,他媽媽提到了李安民,說是李安民在北京找了工作,一個月能賺1000多塊錢。
當時島上人靠打魚生活,一年下來全家也就賺個兩千多塊,李安民一個人每月的工資就1000多,對島民來說那是相當高了。
但光頭的爸爸卻表現得十分不屑,說李安民留在北京上班就是典型的忘祖,忘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了,就這種忘本的人就算在北京也混不長遠。
這些因為嫉妒而來的言論對光頭的影響很大,再加上他學習本來就不好,考試成績差了,他就說自己根本不打算去其他城市讀大學,他不忘本,就要留在島上。
就這樣稀里糊涂長大,光頭成了島上一個普通漁民,每天的生活就是拜海神,跟爸爸出去捕魚采海貨,風浪大了或者懶了不想動,就在家里找幾個哥們一起耍耍錢。雖然不富裕,但大家都這樣,誰也不會比誰強,所以日子過得也安穩。
可一個人的突然出現徹底擾亂了島上的平靜,這個人就是李安民。
光頭說他到現在都還記得李安民回到島上的那天。
李安民穿著一件白到反光的襯衫,一條褲線筆直的西褲,皮鞋亮得都能當鏡子。無論說話舉止,從哪里看都不像是島上的人了,看得光頭無比羨慕。
人們好像一下子把這些年背地里說的那些壞話都忘了,全都跑去李安民家里看熱鬧。
李安民也很大方,拿出了好多從北京買回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份。
光頭也拿到了一份,是一條很漂亮的腰帶,腰帶扣上刻著一條鱷魚。
當晚在家里,光頭的爸爸不再說李安民忘本了,拿著李安民送的電動剃須刀一個勁地擺弄,在下巴上刮了又刮,明明已經沒有胡子了還要繼續弄。
吃飯的時候,光頭媽媽開始埋怨,說當初就應該讓光頭繼續念書考學,沒準也能去北京念個大學。
光頭爸爸卻不屑地一擺手說:“他也不是念書那塊料,在島上跟我打魚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