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看到有沒有這兩樣東西的區別,老劉讓顏良和文丑當場試驗,平時他們二人對練,基本是旗鼓相當,今天,顏良騎上配好馬鞍馬鐙的戰馬,先適應了一會兒,繞著操場跑了幾圈,然后,與仍然騎著光板馬的文丑在操場上開始了比拼,原來二人是顏良的招式勝過文丑,但文丑的力量比顏良大,所以才能打個平手,但今天顏良有了馬鞍馬鐙,在馬上使出的力量,自然比以前大了許多,而文丑仍然和以前一樣,結果沒打五十回合,文丑就被顏良打下馬來。
文丑不服,二人又比試了幾次,結果都以文丑的失敗告終。
老劉又讓二人交換了馬匹,文丑也先適應了一下,然后再比。
這回結果又不一樣了,換成了顏良被動,雖然堅持的時間比文丑長,但最后還是輸了。
終于體會到了中間的好處,眾人異常興奮,有了這兩樣東西,幾個人的武功自然又有了提高,只是老劉讓大家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絕對不能讓外人看到。
田豐這回也高興了,他雖然也會騎馬,但畢竟是文人,以前騎光板馬一天下來,磨的大腿根處又紅又腫,有時還會破皮,現在有了這兩樣東西,騎上去輕松多了,真是太感謝自己的主公了。
在后來招來的工匠當中,老劉現改了一個名叫馬均的年輕人,別人不知道,老劉可知道,這馬均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大明家,曾經明了百戲木偶、翻水車等,不過現在,自己的水車已經先于他明了,那就讓他再搞些別的吧。
老劉把連弩的設想畫了張草圖,然后把馬均叫來,兩個人關在屋中研究了半天。
有些人認為當時諸葛亮明的連弩,是一次同時出十支弩箭,但老劉知道通過
自己那個時代的考證,應該是連續射十支弩箭才對,因為諸葛連弩的上面有箭匣,作用和現在槍的彈匣是一樣的。
老劉設計的,是能裝十二支弩箭的箭匣,利用連桿的原理,很輕易的就可以把弩弦拉開,同時也利用箭匣下壓的力量,壓迫射銷,使其自然上彈,頂出弓弦,達到擊的目的,這就和三八式步槍一樣,拉一次槍栓,擊一次,彈匣打空了,再換上一個就可以繼續射了。
看到老劉的草圖,再聽了老劉的解釋,馬均驚呆了,這種武器在那個時代,那是太前了,看到那精巧的結構,馬均馬上就被吸引住了。
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馬均又向老劉請教連桿的原理,老劉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告訴了他,不過老劉希望他造出來的連弩,一定要小,弩箭的尺寸長五寸,整個連弩的尺寸長不過一尺,這樣攜帶方便,另外箭匣最好是可以更換的,這樣用完一個再換上一個,就會更大的提高射的效率。
明白了老劉的意圖,再加上有了老劉的草圖,有眾多鐵匠木匠的配合,三天后,馬均就把第一把樣品帶給了老劉。
仔細的看了看這把連弩,弩臂用最好的黃花梨木制造,而最主要的弓臂,是用歐鵬煉出的最好的精鋼打造,彈性和韌性,都遠遠好于當時的竹子或者木制弓臂,且力量更強,按馬均的說法,這樣的弓在當時,相當于一般的三石弓,也就是拉力為三百斤,沒有幾個人能拉得開。
弓弦用最好的牛筋制造,箭匣在弩臂的中間靠前一點的地方,采用了一個可拆卸的結構,弩機在箭匣后邊,和箭匣做成了一體,按照老劉的要求,整個弩的長度不到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