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接著由兩邊輔墻開始,向更遠的山上延伸,這段長城是在西漢時修建的,據說有兩百多里長,用以防止外族入侵。
由主城墻向后一百步,在兩山之間,再筑了一座更加高大的城墻,城墻高寬皆與前邊的主城墻一樣,長五十丈,在這道城墻之上的城樓名為盧龍,這也是盧龍塞的標志性建筑,城樓兩邊以石墻與主城墻相連,兩側是兩列士兵的營房。
再往后,相距一百步,就是面對官道的新月城墻,這道城墻高四丈,寬兩丈,長八十步,上邊的城樓叫新月樓,這里兩側都是堆積糧草軍資的庫房、馬棚和用來安置傷兵的木屋。
看到這座宏偉的建筑,老劉等人也不禁對設計這一要塞的人充滿了敬佩之意,有了這道關隘,當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于原來控制盧龍塞的是丘力居部落,漢人進出都要受到盤查限制,才導致了外邊幾郡與幽州內地其他郡縣的聯系不暢,現在盧龍塞已經隨著遼西的回歸,成了大漢的一道屏障,但老劉的目標絕不是這里,所以眾人只是匆匆的在要塞城樓上參觀了一下,老劉叮囑守關的將士小心戒備,大軍便繼續向東挺進。
臨近傍晚,大軍便到達了遼西郡的治所陽樂,得到消息的太守宇文康、都尉閻柔早就帶著一眾新任官員和婁班在城外迎候,老劉沒有直接進城,而是讓宇文康帶著他們,先到了城外丘力居的墓地進行祭奠,待宇文康手下衙役擺好祭品,老劉先是倒了一杯酒灑在地上,然后領著婁班及隨行的烏桓和漢族軍官,向丘力居的墳墓三鞠躬,令宇文康、婁班、蹋頓和那些烏桓騎兵大為感動,看來刺史大人真的是拿他們當自己人一樣看待了,對于已經死了的丘力居都如此看重,那么這些活著的將來肯定更錯不了。
掃完墓老劉才讓大軍在城外安營扎寨,不必進城,免得驚擾了城中百姓,他自己因為要和宇文康和閻柔商量公事,便帶著戲志才、蹋頓、文丑和烏云幾人進了陽樂縣城。
宇文康和閻柔將眾人請到了太守衙門中,這里原來是丘力居的府邸,宇文康就任遼西太守后,并不想讓丘力居一家遷居他處,而是自己準備把太守衙門放在其他地方,但是婁班在和自己的母親等人商量了之后,覺得他們家住的畢竟是原來遼西太守衙門,因此把全家很快搬到了另外一處小一些的宅院之中,宇文康沒辦法,只好給了他們一些錢財作為補償,這才把太守衙門設在了這里。
聽到宇文康對婁班的夸獎,老劉也是心中高興,看來婁班這幾個月沒白跟著自己和田豐等人學習,于是也把婁班叫了過來,當面夸獎了他幾句,同時以幽州刺史的名義,賞給他們家里黃金五百兩,還有一些絲綢布匹等物。
聽到老劉夸獎自己,婁班心中也是樂開了花,但是對于老劉的賞賜,婁班堅辭不受,原因是幽州現在正在打仗,用錢的地方多的是,而自己家里還有積蓄,暫時用不上那些錢物,看到他態度堅決,老劉只好收回成命,囑咐宇文康對丘力居的家中一定不能慢待,有什么需要盡量滿足,錢不夠可以向刺史府說明,由幽州刺史府來解決,宇文康點頭答應。
吃罷晚飯,老劉和戲志才又和宇文康、閻柔一起,商量遼西的軍政事務,烏云硬說自己是老劉的貼身侍衛,必須跟老劉在一起,沒辦法老劉便讓她在自己身后坐著。
宇文康和閻柔已經得到老劉的指點,于是便把今后如何進行烏漢兩族百姓融合的打算稟報給老劉,他們的想法和老劉一樣,今后在遼西郡中,無論是漢人還是烏桓人,都一樣以大漢子民對待,為他們分配田地,兩族不再像以前那樣分開居住,而是混合在一處,另外還鼓勵兩族通婚,這樣用不了多久,那些因種族問題產生的矛盾也就不復存在了。
至于遼西的郡國兵和屯田軍,也是不管士兵來自哪個民族,都是大漢的士兵,相信憑借這里剽悍的民風,很快就會組建起一支出色的郡國兵和屯田軍來。
這時老劉突然想起一事,便對宇文康道:“宇文先生,這陽樂是不是離大海很近?”
“是啊大人,從陽樂東去五十余里,南去一百多里,都可到那大海邊上,大人可是覺得有什么問題?”宇文康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