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眾多矛盾沖突并的靈帝時期,大漢朝廷一方面想極力抑制地方豪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強,借助他們的力量來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的反抗,而坐擁強實力的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撫的對象。
很快董卓就應地方官府的征召,出任涼州兵馬掾一職,負責帶兵巡守邊塞,維護地方治安,如此一來,董卓便開始利用手中的職權,去控制更多的羌人,為他今后勢力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時之間,董卓便成了聞名隴西的風云人物,不管是在官府,還是在漢羌民間,董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膨脹和地位的相繼上升,董卓已經不在滿足于自己只是邊遠豪強的名分,他覺得自己需要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來施展自己的遠大報復,于是,他開始進一步蓄積力量,伺機展。
不久,由于東漢朝廷急于解決西羌反復無常的問題,這對于董卓來說,自然便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展契機,西羌問題一直是東漢政府最棘手的民族問題:自漢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o8年)開始,羌人就不斷動起義,波及的范圍相當大,持續時間也很長,令大漢朝廷頗為頭疼。
到了漢桓帝年間,西羌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絲毫平息,反而聲勢更加浩大,羌人不堪忍受漢朝地方官吏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不斷殺死漢人官吏,侵占州縣。而面對羌人的反抗,積貧積弱的東漢政府根本就無能為力,只得求助于地方豪強,想借他們的力量來緩解日益嚴重的西羌危機,當時,深知董卓底細的隴西地方官吏便極力向朝廷推薦董卓,這無疑給董卓創造了一個展勢力、滿足他的貪欲和野心的良機。
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受命擔任羽林郎,統管元郡(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的羽林軍,時間不長,他便升為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并州一帶反叛的羌人,在這次征戰中,董卓極力表現自己,充分揮出自己勇猛強悍的優勢,縱橫沖殺,左右開弓,由于戰績突出,因功遷升為郎中,后來又因功升遷為廣武(今山西省代縣)令、郡守北部都尉(統治四川省紋川縣西南大部分地區的官名)、西域戌已校尉(掌管西部各民族事務的官名),到如今,他已經成了洛陽左近的河東刺史,手下擁有一支兩萬人的漢羌混編大軍,威震西涼的數十萬羌人。
得到朝廷遷自己為中中郎將,同時征調自己前往穎川,協助朱儁帶領的北軍平定當地的黃巾軍之亂的命令之后,董卓深知這又是自己的一個機會,于是馬上整肅大軍,只是他還留了個心眼,并沒
有將自己的兩萬大軍全部帶上,而是留下了一萬人,只帶了剩余的一萬人前往穎川,他想的是要是萬一自己失敗了,那這一萬人還是自己的資本,免得到時候自己因為吃敗仗丟了官,真的變成一無所有了。
但是一萬大軍在人數上還是太少了,因此董卓也以朝廷征兵的名義,在當地強行拉起了一支由地痞無賴、無業游民等組成的另一支近萬人的隊伍,這樣加起來,他出征的大軍也有兩萬人了,把河東剩下的一萬人交由自己的親弟弟董旻帶領,然后董卓帶著自己拼湊起來的兩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奔赴穎川。
一路之上,這支雜牌軍是見什么搶什么,搞得沿途百姓家中雞飛狗跳,不得安寧,只是董卓并不去制止,反而縱容部下,看到大人都不反對,那些剛剛加入的地痞無賴更是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的盤剝百姓,還美其名曰是百姓支援大軍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