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這玩意兒后世人都知道,滿大街都是!
而這種神奇的產品的味道和形狀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沒有人規定辣條就只能是一種形狀,一個味道。
辣條的品種繁多,基本上每個地區的辣條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其實這種產品能不能讓人接受,還是要看宣傳的力度。
此外還有產品的包裝和定位,看這些東西是不是對顧客都足夠的吸引力。
在這些因素里面,宣傳最重要。
恰恰現在的食品加工廠只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去哪兒找那么多的宣傳人員,就算是現在開始招人,時間上也來不及啊!
所以李毅只能無奈的親自行使一下宣傳部門的職責了,為新產品打廣告。
目前包裝袋已經設計完成了,按照李毅的要求,包裝袋使用全封閉的材料。
并且包裝袋本身的材質已經是達到了食品級,至于其他的問題,例如圖案、注冊商標,生產批號之類的還在審批當中,不出意外的話也就是三五天的時間就能出現結果了。
按照常理來看的話,辣條車間還有幾天就能火力全開投入使用了。
但是李毅的目的是要最后調整一下辣條的口味,至于這些已經生產出來的辣條,也并沒有浪費,而是送到了鎮子上。
陳如清親自去辣條制作車間看了一眼,對李毅的大手筆十分感嘆:“也就是你李老板能這么有錢了,只是制作一種小食品而已,竟然搞出來了這么大的陣仗!”
李毅當時笑著說道:“鎮長說笑了,我就是個單純的生意人,以前窮怕了,但凡是抓到任何商機,那都是不想錯過的,錯過了可就成為遺憾了!”
“靠山村的村民們愿意相信我,那我就帶著他們致富嘛,這有什么的!”
陳如清之前對商人這兩個字的看法是中規中矩的,商界目前的風向變化的太快,今天誰誰誰做了皮革廠掙了大錢,明天后天就會有人站出來效仿,追名逐利已然成為了一種常態的現象,其實歸根結底來說,都是為了賺錢而已。
但是有像王高華這樣的人,出錢給家鄉修路,給年輕企業家們開放投資基金,這些都是為了后輩們在鋪路。
別看陳如清足不出戶,但是對現在的商界形式還是有些了解的。
這一點就要歸功于陳如清正在上大學的孩子了,兩人打電話的時候,免不了要談論一下當前國內的形勢發展。
得知李毅和自己兒子嘴里經常說的那個王高華有所關系之后,陳如清對李毅的關注就更多了,看到了李毅的行事作風,和王高華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陳如清對王高華的評價也是越來越高。
現在小作坊生產的食品有多掙錢?根本就想象不到,但是李毅卻是能有勇氣站出來開一個正式的工廠,一方面是李毅本身的自信,而另一方面,其實就是李毅本身的不服輸和堅韌了。
靠山村的村民們這一次的確是遇到了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