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老區的廢舊工廠,說白了是解放前就有的一家工廠,在六十年代初的時候就沒人管理了。
這家工廠之前就是做衣服的,服裝廠,老板好像從來就沒有回來過,有人猜測老板可能早就出事兒了。
工廠在棚戶區的最中心,簡單來說其實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不僅僅是棚戶區有很多年的歷史,政府最近也是正在籌辦改革的措施,也有開發商看上了這塊地,表示可以和棚戶區的居民進行一個合理的協商,苦日子馬上就要到頭了。
……
將車停在了棚戶區的外圍,這個年代其實大部分的棚戶區已經被改革了,但是畢竟不是全部,這里面的生活條件差,并不是說這里面的居民想這樣,因為居住在這里的人,多半都是老弱病殘,和新區商業街的環境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他們也是勤勤懇懇的找工作想要養活自己,但是大部分都是婦女老人和孩子,所以即便是再努力去找工作,也有些人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因為他們其中有一部分人連身份證都沒有,是從各個省市走過來的,原本是要投奔什么人的,不過榕城的發展變化太大了,有些人找了三五年的時間都沒能找到自己的親人,到頭來身上也沒有什么錢了只能在棚戶區落腳。
街道上倒是很干凈,但是這棚戶區里面的房子,也就是只能起到一個勉強遮風擋雨的效果,甚至上面的磚瓦都是殘缺不全的。
這些老房子,雖然比解放前的棚戶區好一些,但是和城里面的房子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有一些穿著單薄、全是補丁的衣服的老人,坐在房門口曬太陽,一個個都是皮包骨頭的,看到這一幕,索龍奇皺著眉頭問道:
“城里面沒有福利院或者是敬老院嗎?這叫什么事兒?”
工商局的張家成和李海對視了一眼,李海有些無奈的說道:
“福利院和敬老院的收容人數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這一點倒是怪不得他們,畢竟這地方老人和孩子這么多,他們又有家人,家人不見得就愿意把他們送到敬老院去!”
索龍奇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心里還是有些不舒服。
張家成嘆了口氣,沉聲說道:
“政府那邊已經在想辦法解決了,首先是登記身份信息,然后就能讓開發商紀錄一下,等到房子建完之后,這里面的人估計每個人都能分一套!”
“這年頭除了政府,誰會出錢幫助這些人?不過好在每一個上了歲數的老人,六十歲以上的,都能每個月拿到五十塊錢。”
聽到這里,索龍奇的表情這才緩和了一些,每個人都能拿到五十塊錢,雖然過得依舊不怎么好,但是已經完全夠生活的了。
輕輕嘆了口氣,索龍奇沉聲說道:
“走吧,去看看那個工廠。”
那老兩口,一個叫張梅,一個叫張國,都是從外地來的,但是在榕城已經有三十年的時間了,一直靠著給人縫補衣服謀生,不過找他們縫制衣服的,同樣都是棚戶區的居民,這么多年下來,其實也沒能攢下什么錢。
聽說老兩口好像有個兒子,來到榕城就是為了找兒子,但是整整三十年一直都沒有他們兒子的音訊,估計已經很難找到了。
得知了這個事實之后,索龍奇也是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