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之前,聶晨是不怎么喜歡自己暴露在了媒體輿論場的聚光燈下的。
不過昨天上午周德給自己預演安排了一次,針織廠工傷賠償訴訟記者招待會。
這種有來有回,提前互相通氣,預備好了各種問題底線,在可控范圍內進行問答的記者會,聶晨倒不會太過反感。
這些既定性的問答,不同報刊、電臺、電視臺的記者會,有著他們各自不同的立場出發點。
他們的問題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取悅報刊受眾。
所以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聶晨是不會有驚訝反應的。
聶晨不直接回答《太陽報》女記者問題。而是問:“這位美麗的《太陽報》記者,您叫什么名字?”
“哦,我叫黛妮·布朗。”
《太陽報》記者她的眼睛瞳孔是灰色的,讓他這雙撲靈撲靈的大眼睛和哈士奇非常相似。
“布朗小姐,雖然我不大明白,你認為我會偷渡過去英學習技術,然后才擁有我現在的技術是出于什么心理,什么動機。”
聶晨紳士無比、笑容迷人,“我會認為這是你們祖傳的強盜習慣,導致你下意識的認為技術或是物品都是從他人那里偷盜來的。”
聶晨的回答,和問答通稿上的回答模板完全不同。
名叫黛妮·布朗太原日報女記者,給整不會了。
會場大部分記者再次發出低沉的哄笑聲。
然后國內的報刊、電臺、電視臺記者回過了神來,大聲叫了一聲好,鼓起掌來。
發型朋克、穿著前衛的人民日報記者蘇開鳳,她站了起來吹了一聲口哨,“棒極了!”鼓掌向聶晨致意。
“我們在這一次的談判當中,確定了聶晨醫生他的技術是值得我們付出足夠多的條件進行交流合作的。”
馬東青教授在接下來的時間,回答港島《明報》記者四平八穩、中規中矩的通稿問答。
“我不理解!馬教授,為什么讓咱們英倫象牙塔里邊的醫學生,萬里迢迢過來深城學習名不見經傳的小醫生技術,這個決定說出來就已經非常荒謬,更別提真正實施到現實了。”
BBC電視臺記者舉著麥克風詢問馬東青教授,“馬教授,這個決定經過了劍橋醫學院董事會的同意以及經過了學院學生的同意了嗎?”
胖乎乎的馬教授提了提吊帶褲,笑容可掬:“推動這一個決議的不是我反而是醫學院的學生和董事會的董事們,他們比我更知道愛華修復法這個專利技術在口腔頜面的價值。”
BBC他這一個執意以及問答仍然是通稿上的問答。
整場記者會,沉悶而又漫長。
聶晨因為不按套路出牌,戲弄了《太陽報》女記者黛妮布朗,接下來的時間,英倫那邊的記者,因為失去了這種通稿問答的默契,所以不再提問聶晨。
倒是港島那邊的記者,因為聶晨回答《太陽報》的思路方式相當犀利。
《明報》《南華日報》《東方日報》《蘋果日報》幾家報紙的記者,輪番對聶晨進行提問。
而且大部分都是脫稿離綱提問。
“聶醫生,請問前段時間張蔓玉小姐是不是在您這邊做過了手術。”
蘋果日報的女狗仔率先提出了八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