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非常快。
馬東青和楊海坤在上次給聶晨做助手,那臺手術的病人是張蔓玉。
聶晨在當時對張曼玉臉頰上的囊腫切除速度并不快。
而是用穩妥平緩穩定的速度,在當時切除了張曼玉臉頰上的那一顆囊腫。
畢竟囊腫的切除,需要對既定的血管網進行躲避,要進行最優解的切入,盡量不觸碰到了血管的范圍。
這臺手術,聶晨只需要對舊疤痕的位置,切除了對稱的皮瓣移植位置。
而下方的血管脈管,實際上在聶晨做了CT影像閱片之后,就已經可以大部分避開了。
在這個情形下。
聶晨手中這一柄手術刀所進行的解剖清創速度,就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叱咤,速度又快又狠又準。
“對三處主要出血點的位置,進行止血鉗止血。”
聶晨切完了第一刀之后。
向站在了一助位置,胖乎乎、動作敏捷、反應極快的馬東青提醒了立即要對切開清創完畢的術野范圍進行止血。
“可以!”
馬東青教授接過了護士何雅雯遞過來的止血鉗。
他的動作仔細、準確的伸入出血的位置,找出了三個支血管。
然后用止血鉗,對血管進行止血。
等待聶晨完成了所有舊傷疤,切除清創之后,再回來對這些出血點進行血管縫合。
這也是聶晨之前,在術案當中所提出的手術流程。
“吸引。”
在馬東青完成了止血鉗止血。
聶晨提示了一下楊海坤教授,而楊海峰教授則閃著他的小身板,接過了何雅雯遞過來的吸引器,準確把握止血完畢的術野范圍里面的黏液血液全部吸引干凈。
刷了一下。
聶晨在術野全部清理完畢之后,手中的刀子再次切向了病人臉頰上,在四公分的范圍之后,再次產生了一個轉折大方管的傷痕。
如剛才那樣,凜冽的刀鋒沿著傷痕邊緣,緩緩向上拉去。
片刻間,又再次完成了一處兩公分長,半公分深,寬度約莫三毫米左右的傷疤切除。
而這一處切除完整,馬東青和楊海坤兩位大教授不用聶晨再次提醒,便手腳麻利進行止血鉗止血和吸引器吸引。
“四眼天才,你不是一直都在說,除了你之外,三十歲以下的外科醫生就沒有天才嗎?你看看人家聶醫生算不算天才呀?”
在觀摩室里邊,站在了前排的大師兄出聲調侃悶不作聲的二年級眼鏡天才。
聶晨神乎其技,極快無比完成了第一段切除之后,再行云流水那般讓兩位大教授助手完成了止血和吸引,便不做任何停歇進行了第二次切除。
這種根本沒有做任何參考物,而是在自己腦海里面形成了整個縫合后完整三維思路的外科醫生。
不說在港島,就算是在整個東亞都很難找得到和聶晨比肩的外科醫生。
而站在了觀摩室玻璃墻前方的這一排,無論是大師兄還是戴著眼鏡被人稱呼為四眼的二年級天才醫學生。
都是屬于外科解剖領域的佼佼者。
都是有著強大的三維顯現思維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