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下來,因為明軍營的擴編,之前明軍營跟吐蕃人鏖戰的有功之人平均都升了一級,如此一來,既讓明軍營有足夠的軍官掌握新加入的降兵,又給李察省下了一大筆賞錢。
在明軍營中,軍功既可以換成賞錢,也可以升官。
不過升官需要明軍營擴編和上面出現空缺后才可以,所以升官更加難得一些。
再說了,明軍營士兵吃喝都在軍營里,又不用自己掏錢,得到賞錢也沒有地方消費啊,所以還是升官來的實在!
有權勢了,以后還愁不能發財么?
而且當軍官在戰場上的生還率也比士兵更高一些。
沖入明軍營的降兵原本就是縣兵巡防營之類的地方衛戍部隊,屬于不用訓練就能戰斗的那一種,只需要讓他們跟明軍營的老資歷士兵磨合一番,就能完美發揮出戰斗力。
大家都是住在西域地區繁衍的漢人,還是很好相觸的。
而且,那些投降的漢人士兵普遍對昭武世家感到不滿,為李察賣命的反抗情緒很低。
當然,不管怎樣,都擺脫不了明軍營本質上是一支烏合精銳的事實……
之前明軍營連一群吐番部落戰士都打不過就能看出來!
地方衛戍部隊終歸是遠遠比不上大唐正規野戰軍。
明軍營擴編后,其中的中軍人數擴編了整整一倍,達到1000人,前后左右擴編人數相當。
很顯然,隨著隊伍的擴大,韓立在有意識的讓自己的直屬隊伍占據絕對優勢,防止明軍營中出現山頭主義。
當然,明軍營成立的時間太短,而且戰斗太過頻繁,更新換代的速度令人乍舌,補充的都是漢人降兵,距離山頭主義還遠著呢……
韓立的行為不過是防患于未然。
至于李察,根本沒擔心過明軍營,在李察眼里,明軍營就是他手下的一種可消耗高等炮灰,有系統本部兵馬在手,給明軍營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反!
至于吐番降兵組成的俘虜營,地位比明軍營還高,李察的部隊仍然維持著三級制度。
系統本部兵馬地位最是超然,所到之處直接代表著李察本人的意志。
明軍營則是李察手下還算忠心的打手,專門負責干一些殘忍的臟活。
最下等就是那些異族俘虜了,因為他們跟漢人有著本質區別,無法融合進明軍營,所以往往會單獨編制,在戰場上作為第一梯隊炮灰……
至于色目人仆從軍,李察對他們的戰斗力已經喪失信心了……
若是俘虜營暴動,就需要明軍營去鎮壓,明軍營若是連這事都做不好,李察就要考慮將明軍營高層換一茬了。
不過因為李察本身揮手間召喚千軍的神秘力量,下面的明軍營和俘虜營都不敢升起反抗之心。
至少暫時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