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昭武狄遮的戰斗中,李察沒有俘獲牙兵,但安國府的陶安邦卻一下子給李察貢獻了數百人。
這數百人牙兵沒有被李察單獨編為騎兵隊,而是拆分開來到各個隊伍充當斥候偵騎使用,剩下的大部分則被李察單獨設立了一個偵察騎兵營。
在一系列拆分和軍官任命后,陶安邦在數百牙兵中的影響力被降到了最低……
牙兵被改編成了專門的斥候偵查營,安國府和史國府兩地的府兵縣兵乃至鎮子中的漢人巡防營全部都接受了李察的收編整頓。
李察提出了各地縣兵府兵乃至巡防營中的老弱兵丁,將他們編入當地的巡捕房,同樣的道理,地方的官差衙役則改編成了用于治安的巡捕房,不過官差衙役中的少數‘精英’則上調到了一線戰兵行列中!
這些從府兵縣兵巡防營和地方官差衙役中精選出來的能戰之兵,也就是大唐治下的地方衛戍部隊,和李察麾下的明軍營全部整編到一起。
在一番裁剪精選后,明軍營的規模一下子擴編到了一萬多戰兵!
理所當然的,再用明軍營的稱號顯然不行,李察干脆將其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團。
第一野戰軍團是李察整合了安國府和史國府兩府之地所有漢人地方衛戍部隊和正規唐軍,優勝劣汰之后的隊伍。
戰斗力雖然參差不齊,但卻都是經歷過地方衛戍部隊軍事訓練,且有過實戰經驗的士兵!
訓練不足,實戰經驗不夠,年齡大的地方衛戍部隊士兵都轉職成了巡捕房巡捕,成為了地方的治安部隊,理論上不用承擔軍事作戰任務,只有治安和守土之責。
如此整編過后,安國府和史國府麾下的治安部隊相對于之前的官府地方衛戍部隊戰斗力下降很大,但卻集中了所有的敢戰之兵形成了過萬人的野戰兵團!
這種整編對李察是利大于弊的,因為他可以集中兩府之地所有的漢人戰兵,對他接下來的對外戰爭益處極大。
然而,對兩府之地對抗游蕩綠皮的作戰弊端很大,如今兩府之地的地方官府只能依靠雇傭的色目人仆從軍對付綠皮,巡捕房中都是一群純粹治安性質的部隊,守城都比較勉強,更不用說出城跟綠皮打仗了……
李察自然不會坐視地方縣鎮被零散的綠皮襲擾而無動于衷,第一野戰軍團整編過后,下分5個團級作戰單位,分別從第一野戰團到第五野戰團。
第一野戰團集中了全軍團的精銳,其中大部分都是收編的原安國府正規野戰士兵,不足的人數則是從原明軍營中抽調軍功最高的老兵加入。
最重要的是,第一野戰團的士兵全員披甲,個個都裝備了強弓硬弩,完全是按照唐朝正規野戰部隊的配置來走。
只要完成士兵和新任軍官的磨合,在戰場上積累下配合作戰的經驗,第一野戰團將與大唐正規野戰部隊沒有任何區別。
第一野戰兵團可以說是第一野戰軍團的主力部隊,也是僅次于李察本部系統兵的精銳。
書友群群號554858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