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的,第四團和第五團的兵力也是最少的,弓弩使用的都是普通軍用品,跟原本的縣兵弓弩沒啥區別。
這兩個團的兵力散步在安國府和史國府的各個縣鎮當中,作為彈壓色目人雇傭兵的漢人隊伍。
一個團是四個營的編制,一個營是五個隊的編制,一個隊兩個伙,一個伙五個什。
一般而言,府城中最多駐扎一個營的隊伍,剩下的都分部在縣鎮當中。
村級單位只有漢人村才會駐守一個到兩個什的兵力,色目人的村落只能靠他們自己防護了……
安國府和史國府的漢人村落極少,在李察崛起之后的一連串戰役中,大量漢人青壯戰死,有的漢人村落因為人丁凋零,干脆回遷到了縣城或城鎮當中生活……
漢人村落其實是漢人繁衍過多,才遷移出一部分出去生活。
現在漢人因為戰亂變少了,自然大家更愿意回遷到安全的城里居住。
正好補充變少的城市人口。
如此一來,兩個步兵團的兵力成為了安國府和史國府的主要防衛力量。
這兩個步兵團不負責地方治安和緝捕盜賊,只負責彈壓色目人雇傭兵和防備有可能出現的野獸人(人類對殘暴獸化人的蔑稱)和綠皮潮流。
其實,第一野戰軍團中真正會被帶出去打野戰的,只有前三個編號的野戰團。
只不過,第四團和第五團也是野戰部隊的編制,在有必要的時候,也需要跟隨李察踏上戰場!
整編完第一野戰軍團后,李察再次面臨一個問題——軍費大增,財政不堪重負!
整編過程中為了安定軍心,李察按照野戰軍團標準集體發放了一筆安家費,這可是一萬多戰兵,其中軍官的安家費更高!
安國府和史國府經歷兩次大戰后,府庫所剩也不多,再加上李察整頓文官體制又花了一大筆錢,唐幣現錢差不多已經快入不敷出了……
因為李察需要留出一筆錢用于大軍出征,大軍在野外作戰和在本土作戰的花銷完全是兩個概念,這個時代又沒有鐵路運輸系統,后勤運輸靠的就是人力和騾馬駱駝等牲畜拉力,在運輸途中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這也是限制古代冷兵器帝國對外擴張的重要因素,不是打不過敵人,而是后勤線太遠……
除非像游牧民族那般,打一片地盤就地取食,不用依賴后勤線,但那么做打下來的基本盤非常不穩固。
在未來巨大的軍費開支下,李察終于祭出了自己反復思索的政策——軍功授田!
李察拿出了安國府和史國府中查抄的田畝以及所有在官府名下的官田,給每一位第一野戰軍團的士兵授予軍功田。
李察為此順便推出了一整套軍銜制度,和軍功田掛鉤!
軍功田具有不可轉讓和買賣的特性,如果士兵戰死,只能他的直系家人才可以繼承,若是沒有直系家人,軍功田將會被收回并給士兵生前立下的遺產受益人一筆撫恤金。
顯然,這個政策從側面鼓勵了漢人士兵娶妻生子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