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住軍權,一手得到漢人階級和官僚階級的支持,正是這兩大舉措,使得李察在擴張的同時保住了大后方的穩定!
也讓李察有足夠的精力集中主力,跟到來的吐番王國主力大軍會戰。
松贊干布的大軍雖然號稱20萬,但自從吐番王國號稱百萬的泡沫被龍樂天和尉遲英哲戳破后,有權勢的漢人都知道吐蕃人愿意吹牛比的特點……
理所當然的,對20萬吐番王國大軍的數量也抱有懷疑的態度。
實際上,松贊干布號稱的20萬大軍還真是一個空殼子,實際上只有13萬多一點。
就這13萬多一點的人,其中有5、6萬都是普通的民夫仆役,也就是負責后勤運輸和伺候精銳士兵的壯丁!
雖說吐蕃人比較野,一個普通吐番壯丁拿把刀也敢上戰場,但壯丁終歸是壯丁,沒有經過軍事訓練,上了戰場連炮灰都不如!
只要被慘烈的廝殺一激,再勇敢的壯丁也會被嚇得腿軟發麻,實際上,在戰場上沒有立刻逃命的壯丁,就可以稱得上十分勇猛了……
這不是單純膽大就可以彌補的,就好比沒殺過人的普通人和殺人如麻的暴徒之間有著本質區別一個道理。
因此,這所謂的20萬大軍真正的戰兵只有8萬左右,而這八萬人中,超過5萬都是裝備不咋地的吐番部落戰士。
吐番部落戰士在唐軍眼里跟農民起義軍一樣是烏合之眾,但他們的戰斗力還是不錯的。
在吐番部落中能成為戰士的人,都是見過血,甚至手上不止一條人命的精悍男丁。
其中大部分都參與過部落之間的流血戰斗,堪稱野蠻人的典范……
除了因為太窮裝備不咋地之外,單從勇武方面看與唐朝的地方衛戍部隊士兵沒有任何區別。
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跟唐朝正規軍野戰部隊的士兵單挑而不落下風!
當然,因為這些吐番部落戰士缺乏正規化的軍事訓練,成群結隊的踏上戰場后,列陣作戰的能力大大不如正兒八經的唐軍。
如果大唐沒有安祿山起義,西域地區的大小節度使和安西四鎮沒有分裂各自為政,甚至是被吐番王國收買,以吐番王國的實力,根本無法吞并團結起來的西域地區!
光是安西都護府大小節度使手里的唐朝正規軍合并起來,就不是吐番王國能對付的!
別看吐番王國人多,但戰場上卻是唐軍的弟弟!
不然的話,桀驁不馴的吐蕃人怎么會心甘情愿的當大唐的附庸國,遭受各種文化入侵不說,連漢語都差點成為吐番王國的主流語言!
大唐沒有將吐番王國變成幾個行省,只是因為吐番部落太窮,地形處在高原多山地區中,征服起來成本太高罷了,所以才僅僅只是將其變成一個附庸國……
不過,松贊干布親率的大軍中還是有能打的隊伍的,吐番王國因為有一定的自治權,當附庸國期間也積攢了不俗的家底,這次為了吞并西域地區,被松贊干布差不多全都帶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