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宮的目標只是天山派而已,他們家小業小,可不敢踏上李察的戰車隨便樹敵。
當然,靈鷲宮也不敢得罪明軍的老大,所以做出承諾只要明軍鎮壓了佛兵農民起義,就愿意充當明軍的馬前卒,親自帶領三十六洞、七十二島進攻天山派根基之地!
在深入接觸后李察才驚訝的發現,靈鷲宮的實力遠比表面上要深厚,他們真正的財源來自中原和東南沿海!
所謂的三十六洞和七十二島就是中原和東南沿海的門派勢力!
理所當然的,這些都是中小門派,大門派是不可能淪為其他門派小弟的。
正是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供血,才使得靈鷲宮沒有任何田租收入,仍然過的逍遙自在。
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唐的和平使者與李察見面了。
雙方的交流十分愉快,唐國不想與明國交惡發生戰爭,只想休養生息重新積攢實力,而李察有一大堆麻煩事要處理,能攻略沒有安祿山撤除兵力的大西北地區已經分身乏術了,更不用說發動新的戰役……
李察現在算是明白什么叫做攘外必先安內了!
有了佛兵農民起義拖后腿,哪怕大西北地區僅僅只是一群地主聯合武裝守城,也讓李察打的有點筋疲力盡……
要不是西域地區的系統西域兵源源不斷的補充消耗,李察甚至會面臨無兵可用的尷尬處境。
即便如此,三個月的鎮壓平叛中,無論是輔助軍還是三個野戰軍團損失都不小。
佛兵起義軍雖然基層士兵是普通農夫武裝,但他們的領導者卻是清一色的密宗武者,甚至還經常受到天山派弟子的幫助。
在武者的帶領下,輔助軍往往需要更多的兵力才能正面擊敗佛兵義軍,而且密宗的各種詭異術法總是會對輔助軍造成不小的傷害。
看似簡單的平叛戰爭硬生生打成了消耗戰!
時間走到大明7年10月的時候,經過半年的攻略李察親率的系統兵終于吞并了整個大西北,將邊境線推到了夏州、延州一線。
不出意外的,這里布置了安祿山的重兵!
依靠區區兩萬多西域兵團即便能僥幸打贏也是慘勝,到時候西域新補充的西域系統兵跟不上來,李察根本無力繼續擴張。
造成這一切的因素全部是因為后方的叛亂!
好在,經過半年的殘酷消耗戰,佛兵義軍已經變得式微,佛門密宗弟子不少,但真正掌握了術法的卻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稍微會點武藝的佛門弟子。
當大量會術法的佛門密宗弟子和天山派弟子陣亡后,起義軍自然也就變得不行了,畢竟這只是信仰密宗的狂信徒組成的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