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李察進攻唐國算是撿了安祿山的桃子,如果不是安祿山將大唐打殘廢,李察絕不會如此輕而易舉的攻入唐國境內!
李察直搗涼州城的行徑自然被唐軍察覺到,在李察兵臨城下的時候,涼州城已經臨時組建了數萬持械青壯守城,并且還收納了5萬多地主鄉紳和地方門閥的武裝力量。
其中能看到大量接受雇傭的武林人士!
李察在西北地區的行為徹底激怒了中原武林,原本跟官府不怎么來往的中原武林大派已經陸陸續續派出大量門人弟子,以雇傭的形勢加入到明軍作戰序列當中。
作為邊關重鎮的涼州城自然云集了大批武林高手!
此時涼州城內滿大街都是拿著刀槍劍戟的壯士,和背插懸劍的步伐飄逸武林人士。
涼州城的守將在看到涼州城內已經云集了十多萬‘武裝人員’,并雇傭了大批武林高手后,對戰勝明軍充滿了自信!
如果不是李察戰無不勝的歷史擺在那里,涼州城內的唐軍甚至會選擇主動出擊!
畢竟明面上雙方的實力對比完全不對等,唐軍亂七八糟的武裝力量加在一起足足十幾萬,是兩萬多人的明軍數倍,就算明軍悍不畏死很能打,人數差距這么大在往日里也很難出現奇跡……
這十幾萬可不是史書記載中夸張的虛數,而是實打實的十幾萬持械青壯,其中還有三萬正規軍和5萬經過訓練的地主和門閥武裝!
其中不少隊伍都是武者充當小頭目帶隊!
在均田免債的大旗和李察得罪人的名聲下,涼州城內除了被臨時武裝的幾萬持械青壯外,其余軍隊都是士氣高昂!
哪怕是地主鄉紳和地方門閥的隊伍,因為有大量子弟和武林人士在基層管理,戰斗士氣也非常高。
地主武裝和門閥武裝性質差不多,都是以各種人脈拉起來的軍隊,軍隊中充滿了同鄉人和親戚朋友,凝聚力非常強,在大唐的地方門閥都是習武家族,門閥子弟都是親自在隊伍里擔任指揮官!
同仇敵愾的武林人士則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有他們的加入最底層那些貧民士兵也不敢造作,只能隨大流打仗。
唯獨沒有什么戰斗力的是涼州城內臨時組建的守城青壯,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普通老百姓和窮苦人家,心里一直盼望著均田免債能翻身呢,又能有多大決心對抗明軍?
當然,這些守城青壯主要干的是苦力雜活,以及在城頭充當炮灰人數的,涼州城守軍從來沒指望過他們能發揮作用。
李察并不知道他面對的涼州城內有多少敵軍,明廷的錦衣衛成立時間比較短,圍剿武林門派的時候損失較大,還停留在內部整頓和監督百官上面,對外的情報機構才剛剛起步,自然不可能得知涼州城內的部署。
李察只知道涼州城內的糧草物資和兵力十分充裕,靠圍城餓飯是肯定拿不下來的……
而且,孤軍深入的李察需要速戰速決趁著大唐新的援軍沒有抵達,拿下涼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