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雞已經不打算從陜茜這地方收到多少銀子了,50%的商稅也就是意思意思罷了,大頭都可以給左懋第自行消化,想在陜茜這窮地方榨出點油水,那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對于陜茜各地市場糧價高企的情況,必須加大管理力度,一旦糧價飛上天,老百姓拿著一兩銀子都買不到多少糧食,朝廷對陜茜的統治也就基本上算是歇菜了。
陜茜商人干的那些事情與隔壁同行相差無幾,寧可百姓活活餓死,也要拼命囤積,最后被流寇連家財帶糧食一并收入囊中,缺德與腦殘程度大致相當。
“關中與檸夏兩地河流較多,灌溉充沛,依然可以續種麥子。其他極度缺水的地方,最近幾年還會持續干旱,再種五谷恐收成無幾,必須改種其他作物,比如土豆和地瓜。這兩種作物不但耐旱,而且耗水量低,種植簡單,養護便捷,最重要的是產量較高。據本宮從仙界得來的情報,貧地每畝可產土豆一石左右,良田可到兩三石。若陜茜可自給自足大半,加之朝廷的調撥,糧食缺口悉數補上,則珉心大定,流寇之患便可順勢根除,此其三。”
后世土豆畝產大約一噸左右,考慮到種子類型、灌溉降雨、耕作方法、施肥效果等因素,取其產量的五分之一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能得到旱澇保收的每畝一石土豆,當地百姓都得樂瘋了。
明代糧食畝產說法紛紜,但較低的預估也是在每畝1.2石,高的比如北方1.3石,南方2.6石,按照一石折算180-190市斤計算,這個產量在當時已經不低了。
但到了明末,在連年天災和人禍的作用下,北方大旱,特別是陜茜,每畝地產量能折半,甚至留下0.3石的零頭,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
幺雞本來還想加入高梁和玉米這樣同樣高產的農作物,但這兩種東西在即將成熟的時候尺寸過于巨大,一旦發生蝗災,百姓實在難以照顧周全。
比起“土肥圓”的兩種矮胖作物,種這倆玩意有些得不償失了,眼看著就要有大把的收成了,卻讓蝗蟲搶了先,只怕田農連死的心都有了。
太子的三策讓左懋第大為欣喜,都帶入陜茜的話,只要政令落地,情況必能大為改觀:“殿下,臣也從徐光啟前輩留存下來的遺作中得知此二物,若是能在陜茜耕種得當,百姓便可自行糊口,臣代陜茜百姓跪謝殿下厚恩!”
只要畝產保證一石,甚至最不濟也能得到半石的話,陜茜發生的大范圍饑荒便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百姓吃飽自然不會加入流寇之列了,貽害多年的禍患勢必得到平定。
事情要一步一步來做,尤其是要腳踏實地,直接讓陜茜幾百萬百姓致富那是信口開河,在諸多利好政令的聯合作用下,糊口的愿望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幺雞當然不會放心,什么事都要籌謀仔細,才能事半功倍:“百姓可能會對新型作物心生疑慮,這點陜茜各地官員要耐心講解其緣由,本宮也會下令印刷種植土豆和地瓜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而且要鼓勵田農種植這兩種作物,由朝廷免費提供種子,在相關人員的監督下,第一年,每種一畝,就獎勵該田農一錢銀子,多種多得,不設上限。只要首年能有收獲,看到了切實的好處,余下田農們的積極性便會有效調動起來,無須知縣督促,便能廣為種植。愛卿還要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來興修水利,陜茜本就缺水,若是不能將降雨降雪收集起來,那便是天大的浪費了。倘若關中地區的水網不受大旱的影響,還可以開辟多條水渠,實施南水北灌,用陜南之水灌溉陜北旱地。具體情況則由愛卿實地考察,由工部水利專家進行論證,務必審慎嚴謹,可以成行的話,由朝廷撥款。各地都要興建蓄水池,夏天若無降雨,則可將冬天的積雪填進去,待春天融化便是一池水。”
讓左懋第帶著一群快餓死的百姓仰著脖子求雨,那簡直就是個笑話,求人不如求己,有這工夫都能多修點水利設施了。
水池好修,每縣都要修,修好之后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只要天上掉下來的,不管是雨、雹還是雪,成噸的收集起來都是寶物。
水渠難修,但也要摸索試探,雖然耗資巨大,可建好便能福祿數十年甚至數千年,比如都江堰工程。
等準備充足,老天還特么不給力的話,那就直接挖開黃河,把檸夏那邊的塞上江南變成塞一片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