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食對于古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哪怕在富裕的唐朝人們也只是一日兩餐,三餐制真正開始流行起來便是從宋朝開始,在食物匱乏的年代,能夠多吃一餐是社會經濟狀況優越的表現。
英格蘭是從1786年開始才有午餐的概念,櫻花國吃三餐的歷史不過上百年,宋朝卻帶領著華夏人民吃了一千年的三餐,究其原因,一來是宋朝歷代皇帝格外重視農業發展,宋朝的畝產幾乎是唐代的兩倍,另一方面則要歸功于宋代燃料的改革。
宋朝以前不論是是生活還是生產,人們一直都以可再生的植物燃料為主,而到了宋朝,煤炭逐漸替代植物燃料,在工業生產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而煤炭的大規模開采正是蒸汽機誕生的客觀條件之一,隨著復興一型蒸汽機的量產,煤炭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雖然目前還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煤炭,但是隨著往后蒸汽機的大規模運用,尋找海外煤礦就必須得提上議程。
南宋世界的海外地形和主世界并不太一樣,為了尋找可供開采的煤礦,李杰特地派出了十只艦隊前往各地勘探,蒸汽機的發展肯定是離不開煤炭的,而且隨著蒸汽機的產量越來越大,煤炭的購買量一定也是越來越大。
如果全憑大宋境內的礦場供應,如此大規模的采購必定會引來其他勢力的關注,這一點和李杰低調發展的初衷不符。
一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復興島上的工廠幾乎全部建設完畢,經過一年時間的發展,復興島上的居民大部分都接受了蒸汽機的存在,因為蒸汽機的大規模運用,李杰麾下的勢力迎來了大規模的擴張。
由于蒙古人和宋廷之間頻頻發生摩擦,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災民越來越多,多到李杰壓根收治不下這么多災民,得益于官方的消極應對,李杰偷偷收攏災民的行為暫時尚未引起官方的關注。
復興島上的居民如今已經突破四萬,制鹽廠、玻璃廠、制糖廠、造船廠吸納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經過簡單的培訓,依照以老帶新的原則,被吸納而來的災民迅速的進入各個工作崗位,隨著流民越來越多,復興社的勢力急劇膨脹。
在番商方面,除了馬可波羅等人之外,三利又相繼俘虜了好幾撥番商,李代桃僵的海外貿易進行的如火如荼。
同時劉小魚負責的罌粟植物園也按照計劃順利進行,李杰挑選的種植基地距離復興島大概有三百海里,那里原先是一座荒島,因為劉小魚帶領的部分人員入駐,這座島嶼逐漸開始有了人氣。
不過這座島嶼偏離主航道,往來的船只非常稀少,除了劉小魚可以偶爾離開種植基地,其他人等一律不允許離開此島。
正當一切走向正軌時,一則喜訊傳入李杰的耳中。
“東家,蒙古大汗窩闊臺死啦”
劉小虎神色非常非常激動的向李杰匯報了這個消息。
窩闊臺死了
好好啊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
馬可波羅父子可以派上用場了
按照原定的歷史軌跡,正式生產鴉片是在明朝的時候,不過那時候一方面生產工藝不到位,另一方面沒有居心叵測的人進行運作,鴉片的生產規模并不大,鴉片真正大規模的入侵華夏還是在滿清的時候。
當初鴉片最開始流入華夏的原因是英格蘭人想利用鴉片來賺錢清朝的錢財,因此當時鴉片的定價非常高,絕對是一種奢侈品,能夠吸食起鴉片的人,唯有那群王孫貴族。
然而李杰販賣鴉片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賺取錢財,只要能夠讓它在蒙古上層中風靡,腐蝕他們的意志,賺不賺錢倒是其次。
李杰設立的罌粟種植基地已然頗具規模,盡管生產規模不大,但是用來腐蝕蒙古高層還是夠得。
“好馬上備好船只,我要去復興島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