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辦法放寬了知青返城的條件,了病退、困退、城鎮職工退休可以讓身處農場的子女頂替,參均的復員后可以回城等等,一共六條渠道。
至此,知青返城的大門終于打開了。
隨著六條辦法的實行,這陣颶風在短短的幾周時間內,迅速的吹遍了大江南北,無數身處邊疆農村的知青紛紛聞風而動,知青們要求返城的申請表如雪花一般飛到當地的知青辦。
其實,云省知青請愿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早在78年年初的時候,各地國營農場辦理病退、困退的風氣就開始不斷蔓延。
那些稍微有點門路的大多都離開了農場,真正留下來的最老實的那一批人,他們大多都是普通工農子女,沒有渠道。
直到四十條發布,他們的知青身份變成了青年職工,這也意味著他們的回城渠道徹底被堵死。
知青返城就猶如錢塘江大潮,浩浩湯湯,勢不可擋,丁惠明他們不過是適逢其會罷了,即便沒有云省丁惠明們,也會有新省、黑省、蒙省的丁惠明們站出來。
浩浩蕩蕩的知青返城大潮洶涌而起,期間上演的悲歡離合難以言表。
幾百萬回城的知青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各地知青辦的領導簡直是頭大如斗,知青返城總要吃飯的,但是一時間哪能安排得了那么多的知青。
總不能盲目的讓工廠招生吧,知青辦的負責人倒是想這么做,但是人家大企業地方管不到,小企業又無法那么多的崗位。
幸好在返城大潮開啟前,上面發來了一份指導文件,其中記錄了好幾種經驗,最好用的莫過于大碗茶模式了。
茶攤的成本低,利潤可觀,一個茶攤平均可以吸納45個勞動力,如果用得好的話,絕對是一個大殺器。
不過,文件上也寫明了,大碗茶模式在初期的效果極好,但是一年過后,茶攤上的職工就會有所懈怠,工作積極性會逐步減低。
最后一行的建議如是寫道不建議盲目跟風,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相機決定茶攤數量。
大碗茶模式在四九城已經實行了近兩年的時間,其中的利弊分析的明明白白,下面的人也不是傻子,既然上面這么說了,那么他們肯定不能大肆開設茶攤。
四九城,某部。
楊崇喜再一次的向上級提交了放開個體戶的建議,去年他在知青工作大會上的建議,最終并沒有被采納。
不過,他的冒險也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起碼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與思考,最近這段時間,有不少人私底下找到他,和他探討這個問題。
發往各地知青辦的指導文件中,大碗茶模式就是由楊崇喜主動建議的,在建言的同時,他也把李杰的名字給報了上去。
楊崇喜一直都沒有忘記這件事,現在的風氣越來越開放,之前的那些顧慮,現在都不是顧慮了,是時候給那個小子正名了。
就這樣,韓春明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高層的視線之內。
去年年底的會議上,高層已經達成了共識,未來的工作重心肯定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堅定不移的實行改革開放。
但是,現在的干部隊伍中,老齡化的現象非常嚴重,亟需補充新鮮血液。
一個在兩年前就能看出癥結所在,而且還能提出解決辦法的年輕人,值得他們去關注。
或許,他會在未來大放異彩,或許,也有可能泯然眾人。
不論怎樣,韓春明這個名字總歸是在某些人的心里留下了印象。
半個月后,楊崇喜提交上去的報告得到了回復,經過研究決定,他的建議被部分采納了。
鑒于目前嚴峻的就業環境,可以有限度的開放個體經濟,必須嚴格把控審核,行業也僅限于修車、裁縫、黑白鐵加工等服務業和手工業。
黑白鐵是民間小作坊對加工普通鐵塊和鍍鋅鐵板東西的叫法。
雖然口子放開的非常小,但是楊崇喜對這個結果已經非常滿意了。
萬事開頭難,有一便有二,這個口子肯定會越來越大的,遲早有一天,個體戶的限制會被放開的。
楊崇喜開心之余,也不忘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李杰,在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他就一個電話打到了楊建華的學校,吩咐兒子去把這個喜訊告訴李杰。
第二天,李杰便從楊建華的口中得知了這一消息,他知道這件事也是非常的開心。
既然政策開始慢慢放開了,他籌備許久的海博翻譯社也可以正是走向舞臺了,不過,李杰沒有立馬行動。
畢竟現在文件還沒下來呢,再怎么說,也得等上個把月的時間,等到第一家個體戶出現了之后,再去辦也不遲。
s不好分段,就兩章合一章發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