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輪磋商,顯然,楊庭周四個不敵李杰,這次勸說最終又以失敗而告終。
沒錯,是四個人,宿舍中還有一個人是和李杰站在同一陣線,如果不是因為家里的干預,蘇長青也會和他做出同樣的選擇。
這幾年,全國陸續有近三千萬知青陸續返城,再加上每年新進的應屆大、中學生畢業生等待分配,這么多的待業青年嗷嗷待哺,給各地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在這種大環境下,官方不得不進一步放開個體戶的口子,讓知青們自謀生路,賣大碗茶的、開小飯店的、修鞋的、修自行車的、賣服裝的,可謂是遍地開花。
不僅城里的小攤小販多了,就連農村也是如此,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放開農民長途販運的標準,農民個體經濟的發展也十分迅猛。
最直觀的改變是,這兩年鄉下的親戚進城打秋風的次數變少了,每次來只是單純的走親戚,上門的時候還會帶些鄉下的土特產,如玉米、花生等等雜貨。
蘇長青的父親是在機關里工作的,平日里接觸信息的渠道要比其他人多一些,他對于政策變動的敏感度遠比其他人要高。
盡管現在個體戶在大家心目中非常沒有地位,個體戶給人的印象非常不好,人們認為去干個體戶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哪些人找不到工作
勞改犯,游手好閑的小混混,盲流等等,全都是那些有污點的人。
正經人誰去干個體戶啊
丟人
不僅自己丟人,連帶著家里人也會跟著丟人。
正常人,怎么也得找份正經工作,哪怕是去掃大街,也比去干個體戶強。
更別說他們是大學生了,沒瞧見還沒到畢業的時候,各單位就開始搶人了嘛。
水木大學的畢業生,不論是進工廠,還是進機關,即便沒法直接當干部,也是骨干起步。、
腦子抽了,才會放著金飯碗不要,跑去當個體戶。
當然,203宿舍里的幾個人不會這么想。
大學四年,他們和李杰接觸的最多,李杰在他們的心里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不會因為這一次略顯荒唐的舉動而動搖。
但是,官方已經給個體戶正名了,個體戶不再是無根飄萍,去年七月份,g院發布了關于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的若干政策規定。
其中規定,個體經濟,一是個人經營,或家庭經營,必要時,經過工商行政管部門批準,給可以請一到兩個幫手,技術性較強或者有特殊技藝的,可以帶兩三個最多不超過五個學徒。
自此,個體戶的存在有了政策背書。
平時里,蘇長青和李杰的關系最好,他受到李杰的影響也是最多的,如果不是大眾對個體戶的印象不好,他跑去當個體戶,可能會給他爸帶來不好的影響。
如果沒有這些阻礙,蘇長青肯定不會選擇按部就班的進機關,在他眼里,機關工作太枯燥了,一點都不刺激。
所以,蘇長青非但不可惜,反而非常羨慕李杰,羨慕對方能夠自己做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就沒有那么大的勇氣了。
再等幾年吧,老五說,再過幾年,政策和輿論都會有所改觀,到時候就是我大展拳腳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