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個全面脫貧的移民安置村,金灘村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五年來,馬得福扎根基層,兢兢業業,不僅踏踏實實干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未其他安置村開拓出了一條脫貧之路。
雖然其他村子發展的并沒有金灘村這樣迅猛,但得益于半機械化耕種,絕大多數安置點已然能做到自給自足。
其中沒辦法做到自給自足的,大多都是新設立的安置村。
千萬不要小看自給自足四個字,自給自足意味著農民靠自己就能吃飽飯,無需政府在發放救濟金,救濟糧。
吊莊移民前,以一家五口人來計算,政府一年會救濟兩次,一次一百斤小麥,一次60塊錢,雖然這個標準看似不多,但積沙成塔,放眼整個西海固地區,貧困人口高達140萬。
平均一家五口,140萬就是28萬戶,一戶每年發放兩次救濟款,一共120塊,28萬戶的財政支出就要三千三百多萬。
如果再算上兩百斤小麥,每年單純的救濟款支出就高達將近六千萬。
94年,六千萬,什么概念
尤其是對于寧省地區而言,六千萬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而且這還不包括其他地區扶貧開支。
因此,西海固地區一直背在寧省身上的巨大包袱,也是寧省扶貧攻堅的主要戰場,如果能讓西海固地區脫貧,寧省的貧困人口就能減少一大半。
過去五年間,玉泉營地區一共迎來了10萬吊莊戶,平均每年兩萬人。
盡管兩萬人和西海固地區一百多萬的貧困人口相比,顯得有點微不足道。
但凡是開頭難,若是吊莊戶們能通過移民手段來擺脫貧困,對于固守西海固地區的老百姓來說,吊莊移民絕對是一條康莊大道。
而金灘村的快速發展,無疑給吊莊移民工作打了一劑強心針
事實證明,吊莊移民沒有錯,的確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因為金灘村取得的突出成就,這一次,馬得福被選為基層代表,參加了設立移民示范區討論大會,甚至在會上他還做了一次報告。
建立移民示范區,是閩寧兩省d共同作出的決定,閩省代表團兩輪數次考察,最終敲定了在玉泉營地區設立示范區。
因此,此次討論會的級別非常之高,不僅市里、省里派了工作組,就連閩省也派出了工作組參加。
能在這種級別的會議上做報告,馬得福的未來可謂是一片光明。
會后,縣里的領導還專門將馬得福留了一會,先是勉勵了他一番,隨后又告訴他,這個示范區很有可能會落在金灘村。
畢竟在玉泉營地區,再也找不出比金灘村更合適做示范區的地方。
金灘村是第一個建村,第一個自給自足,也是第一個脫貧的村子,并且金灘村各項產業還能向周邊輻射,帶動周邊村子的發展。
作為直屬領導,永寧縣d對于玉泉營地區的發展再熟悉不過。
如果玉泉營地區各個村的經濟數據標在地圖上,就可以發現,越是靠近金灘村的村子,收入越高,離得越遠的,收入越低。
院中。
李杰看了一眼愣在原地的馬得福,幾年過去,馬得福雖然成長了許多,也不再什么事都放在臉上,但在李杰面前,他依然是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