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會,我留在華夏其實只是想避開集團的漩渦而已。”
“這倒像是你的風格。”
陳養喆呵呵一笑,背負雙手道。
“但,有些事,你想避,也是避不開的,道俊在國內做的那些事,你應該有所耳聞吧?”
“聽說過一點。”
“你是怎么看的?”
“手段激進了一點,還不太成熟。”
“不成熟。”
陳養喆啞然道:“你可真是好大的口氣,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么做?”
“當然是另起爐灶,創辦一家比順洋更成功的企業。”
“就憑這些?”
陳養喆又好氣,又好笑,伸手指著面前正在建設的工廠。
“就憑這些,即使有十座這樣的工廠,也不可能比順洋更加成功。”
“潤基,知道我為什么不帶領順洋大舉進軍華夏市場嗎?”
“風險規避。”
“看來你懂這個道理。”
陳養喆笑著道:“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無論如何,依靠單一市場,風險性太高。”
“就像是桌子,只有一條腿是不穩的,兩條也不夠,只有三條、四條,甚至更多條,才越來越穩。”
“您說的是。”
陳養喆說的道理,李杰當然懂。
不過。
那都是未來的事。
起亞現在還太小,底蘊太淺,走傳統燃油車路線,除非李杰親自參與研發,不然,很難趕上日系、德系、美系老牌企業。
想走。
只能開辟一條新賽道。
走新能源。
小日子的氫能源是一條死路。
電動車的前景雖然廣闊,但前置的技術太高,想要真正擊敗燃油車,僅靠傳統的鋰電池是不行的。
走這條路,需要投入巨額的開發費用。
投入那么多,東風、悅達兩家國資恐怕不會愿意。
畢竟。
站在他們的視角,李杰是一個韓國人,投入那么多錢,最后即使有成果,到時候算誰的?
所以。
只能走自研路線。
李杰準備單獨成立一個產業研究室。
砸錢唄。
飯一口一口吃。
未來的工廠,他也定好了,就放在華夏。
他可沒有陳養喆那么多顧忌。
接著。
李杰又帶著陳養喆去車間逛了一圈。
歷經大半年的建設,工廠的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大半,建造最早的一車間已經全部建設完畢。
部分產線也安裝完成。
如今,從現代集團調集來的工程師、產業工人正在幫忙培訓新招的員工。
“會長。”
“會長。”
每過一地,那些韓籍員工不論是在做什么,都會停下手上的事情,鞠躬問好。
那些華夏員工雖然好奇,但韓籍員工并沒有給他們解釋的意思。
解釋什么?
順洋的會長又不是天天來。
何況。
起亞汽車嚴格來說跟順洋也沒有關系。
前前后后逛了一圈,回到辦公室的陳養喆,突然提出一個建議。
“潤基,如果順洋汽車和起亞汽車合并,你會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