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即將進入黃金時代的末期,但距離衰落,至少還有十年。
曝光度增加的同時,起亞線下的銷量也跟著增加,由李杰經手的設計,始終保持領先半個時代。
新穎的外觀,很吸睛。
每一輛開在路上的起亞汽車都是行走的活廣告。
眼下,起亞汽車的銷量已經走上了正循環,隨著經銷商門店的陸續落地,可以預見,起亞的員工要加班了。
加班文化雖然不好,但只要錢給得夠多,都不用李杰號召,員工們就會嗷嗷叫。
特別是國內招聘的員工。
這年頭,大部分人手頭都不寬裕,你讓他天天八小時,人家還不一定愿意。
“新員工的招聘培訓做得怎么樣了?”
上車之后,李杰問起員工培訓的事。
“第一批正在輪崗。”
金秘書如實道:“第二批員工的招募工作正在進行。”
“這樣吧,把第二批招募人數提高到200人。”
“200人嗎?”
聽到這個數字,金秘書有點驚詫。
這是不是太多了一點?
起亞汽車目前在職的華夏員工不過500來人,算上第一批的100人,再加200,那就是300人。
都占到‘老員工’數量的一半以上了。
“嗯。”
李杰點頭道:“200人,接下來,工廠的銷量會迎來一波大漲,需要更多的員工。”
“好的。”
金秘書記下了這項命令,他猜測,多出來的人,可能跟國內有關。
再者說,華夏這邊的人工成本比較低,在國內招一個人,這邊能招八九個。
“還有,研發部門繼續招人。”
李杰又下發了一條指令。
“馬自達、豐田、本田那邊的工程師可以多挖一點。”
造車方面,小日子確實有幾把刷子。
挖人是很正常的行為。
哪家企業擴張不挖人?
不過,李杰挖人不是想從馬自達、豐田、本田搞出什么東西來,他只是多招一點研發工程師。
為接下來的新產品開發做準備。
開發一款新車,其實很漫長,起亞之前推出的‘新品’,并不新,很多技術、平臺都是之前的老產品。
套殼而已。
包括即將發售的suv,平臺也是老的,只是外觀設計比較領先。
沒辦法。
不是李杰不想搞,而是從頭到尾開發的周期太長。
正常情況下,一款新車在設計和調研環節就要半年到一年時間。
明確目標客戶、競品分析、成本控制、外形設計、底盤、動力、制動等等設計,任何一項都少不了。
完成設計,后續的開發又是一兩年。
畢竟,新車總要調教吧?
發動機、變速箱、懸掛、底盤優化、動力輸出、隔音等等,都得一項一項慢慢掉。
后世的新能源那么快,因為雙方的邏輯不一樣。
新能源更像是模塊化的拼裝,大到動力電池,小到門把手都有對應的供應商。
傳統的燃油車不行。
發動機哪怕是用別人的,哪也得改改,也得調教,不然,哪能適應得了新車。
完成開發和樣車制造,下一步是測試。
實驗室階段的風洞測試、碰撞測試、耐久性測試(發動機滿負荷運轉)。
這些測試做完,實車還要在高溫、高寒、高海拔等不同地區進行百萬公里測試。
驗證完可靠性,還有各種排放、安全、兼容性測試。
這些又要半年乃至一年。
所有東西都測完了,還要進行工廠生產測試。
不同的平臺、發動機、變速箱、外型,不調整生產線,怎么生產?
調完生產線,還要進行小批量的試生產,同時,供應商體系也需要進行調換。
一切流程走完,上市的營銷推廣也少不了。
從設計到最后的上市銷售,即使按照最快的速度,沒個三四年根本搞不定。
而這一次,起亞準備推出兩款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