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悠游的員工名單中,李杰也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
好些都是千度公司現有,或者未來助推千度發展的重要員工。
這一招,誰都要面對。
或許。
千度要泯然眾人了。
這也正常。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沒有什么不可替代性,李彥洪手里的算法確實比較領先。
但那個領先只是相對領先。
哪個節點出點問題,掉隊,乃至泯然,都很正常。
包括新瑯、搜虎、企鵝等等公司,都一樣。
開了一次股東大會,李杰又走訪了幾家影視公司,談好廣告植入,他又飛回鹽城。
不過。
他在鹽城只待了半個月不到,又再一次出發。
這次的目的地是阿美莉卡。
二廠即將試生產,北美市場也該開拓開拓了。
什么豐田、本田、現代,通通給我閃開。
當然。
北美市場的邏輯跟國內完全不一樣。
李杰只是打個前哨,真正進軍北美市場要等到轎跑問世,然后組價一個車隊。
一支征戰wrc、房車賽的車隊。
雖然組價一支車隊很燒錢,但海外有著濃厚的汽車、賽車文化,一輛車有沒有改裝潛力,在世界大賽有沒有獲得過好成績,對于一個品牌,特別是‘新生’品牌,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除了組建車隊,廣告營銷也少不了。
全球各種大型車展,那也要應上盡上。
不過。
這些都是長期戰略,急不得,想要出成果,保底需要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
其實。
起亞想要開拓國際市場還有一項法寶。
低價!
但,這東西重要,也沒那么重要。
如果純靠價格戰開拓市場,那樣不太健康,等于用一條腿走路。
別人稍微加點稅,來點政策,這一招就失靈了。
真正值得依賴的還是產品力。
相應的,產品力的搭建需要長期投入,投入高,見效慢是它的缺點。
有缺點就有優點。
這條路走得更穩當,一旦走通,長尾效應相當的可觀。
就在李杰忙著開拓國際市場時,順洋內部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分家了。
這次是真正的分家。
陳星俊繼承了順洋重工、順洋建筑、順洋化工三塊業務,正兒八經的繼承,需要交稅的那種。
雖然這三塊業務不是順洋最核心的產業,但繼承稅也是天價。
即使陳榮基之前有所準備,那些錢還是無法足繳。
最后。
陳星俊還是走了貸款路線。
向銀行貸款,用名下的股份作為抵押,而擔保方是奇跡公司,或者說陳道俊。
這次擔保,陳道俊并沒有覬覦股份的意思。
真正的純綠色擔保。
隨著陳星俊的獨立,順洋集團內部對下一代接班人再無異議。
妥了。
肯定是陳道俊。
不論是繼承順洋也好,還是買下順洋也罷,等陳養喆百年之后,掌舵順洋的,肯定是陳道俊。
那些老臣、股東,也一個個向陳道俊積極靠攏。
眼下大權在握,繼承之路再無阻礙,陳道俊想買下順洋的心思也越來越淡。
畢竟。
買下順洋需要很多錢。</p>